用户名: 密 码:    
  站内公告
 
  最新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诊所展示  
 
   
 
名医谷红玲
作者:www.chinakeji.org.cn  来源:中国民间名医网
 

个人简介:

谷老师电话:18272762968

微信二维码:

 

谷红玲毕业于张仲景国医大学六年制少年班,中医世家传人,中医学科带头人,中医爱好者,中医知识传播者!同时也是中医知识海洋里的一滴清水,沧海一粟而已!但是我有义务为弘扬中医,传承中医做贡献!在妇幼保健院上班30多年,积累了一点治疗妇科不孕不育优生优育中医养胎方面的经验,比如在临床上活用家传消瘤汤,减肥汤,淡斑汤,祛痘汤,宫寒汤,乳康汤,生精汤,生发汤,甲状腺结节汤,男神汤,女神汤,奇痒汤,消食化积老虎丸 疏肝解郁结节汤,养胃汤,阳痿早泄汤,不孕1号,不孕2号,不育1号,不育2号以及丸,散,膏,贴等! 研发新产品有新生儿专用湿疹膏又名红臀膏,妊娠皮肤瘙痒宝妈肤乐膏,祛痘膏,祛疤膏,祛妊娠纹膏, 减肥膏, 鼻炎膏,乳头皲裂膏,痔疮膏,烫伤膏,冻疮膏,皮炎膏,止痛膏,脚臭膏,腋臭膏,奇痒膏,拥有知识产权专利多项!拥有商标是谷禹遥牌微信头像肖像权2项!

邓州市第一批中医药学科带头人:谷红玲https://mp.weixin.qq.com/s/zHHHDSSBvU22Y4VIeNRjEA

纳入全省妇幼保健院中医适宜技术融入妇幼推广项目

邓州市妇幼保健院

聊妇幼那些事(一)

新生儿利湿退黄八大件

命题者:贺占龙

提供者:谷道存

整理者:谷红玲

指导者:吴冬焕

点评者:赵安业

评审者:唐祖宣

【技术名称】   新生儿八大件(开口茶)

【临床症状】   从中医的角度来认识小儿胎黄,也是西医所谓新生儿黄疸。主要分为生理性胎黄和病理性胎黄。其中生理性胎黄多见多出现于生后2--4天,7--10天后可自行消退,黄色较淡无需治疗。病理性胎黄发生在出生24小时内,面目皮肤发黄,十余天后仍不消退,需辩证施治。《证治准绳.幼科》日:“胎黄之候,皆因乳母受湿热而传于胎也。”传于胎之湿邪有内外二因。内因者,多有孕母湿热寒浊传于胞胎,或者先天缺陷胆管瘀阻不通;外因者,常为临产,产后胎儿感受湿热邪毒所致。胎黄辩证应以阴阳为纲,分为阳黄和阴黄。治疗原则以疏泄肝胆,利湿退黄为主。阳黄治以清利,阴黄治以温化,瘀黄治以化瘀,共凑利湿退黄之效。

【鉴别诊断】

一、辨证要点

胎黄以皮肤、面目发黄为主证,辨证首先要区别其性质,以黄疽出现的时间、程度、消退情况,结合全身症状以区别属生理性胎黄还是病理性胎黄。其次辨别胎黄的阴阳属性,凡黄疽色泽鲜明如橘,烦躁多啼,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属阳黄;黄疽色泽晦暗,久久不退,神疲肢凉,腹胀食少,大便稀溏,舌淡苔薄,则属阴黄。

【适应症】正常出生新生儿

中医

【证型分析】

1、湿热郁蒸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

【分析】此为阳黄证。湿热之邪蕴阻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故面目皆黄;热为阳邪,故黄疸色泽鲜明;热甚于内.故口渴唇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

【预防】八大件加减。方药:茵陈2克,熟大黄1克,陈皮1克,灯心草1.5克,钩藤1克,防风1克,蝉衣1.5克。上焦热重加黄连1.5克,下焦热重加大灯心草2克,干呕哭闹不食加便秘加竹茹2克,口干起皮加花粉2克。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常用药:茵陈2克、栀子0.6克、大黄0.5克清热利湿退黄,佐以泽泻0.6克、车前子0.3克利尿化湿,黄芩3克、金钱草2克清热解毒。

2、寒温阻滞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

【分析】寒属阴邪,湿性粘滞,寒湿内阻,肝胆疏泄失常,故黄疸晦暗,持久不退;寒湿中阻,脾阳不振,故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腻为寒湿之象。

【治法】温中化湿。

【预防】八大件加减。方药:茵陈3克、陈皮3克、防风1.3克、钩藤1.3克、黄连1.6克、蝉衣1.3克、灯心草1克。腹胀纳呆加灶心土1.8克、焦白术2克、萎靡怕冷加党参1.5克、干姜0.8克、便溏尿少加车前子1克克,或者增加剂量为灯心草2克。

【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减。常用药:茵陈蒿3克利胆退黄,干姜0.8克、白术2克、甘草1.6克、温中燥湿,佐以党参2克益气健脾,薏苡仁1.3克、茯苓1.3克健脾渗湿。

3、气滞瘀积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

【分析】气滞血瘀,肝胆疏泄不畅,故黄色晦暗无华。瘀血内阻故右胁下结成痞块,质硬。血瘀内阻,血不循经,故见衄血、瘀斑。

【治法】化瘀消积。

【预防】八大件加减。茵陈3克、陈皮2克、熟大黄1.5克、防风1克、蝉衣1克、灯心草1克,气滯加郁金1.5克、或者枳壳1.5克血瘀加重熟大黄2克退黄去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柴胡2克、郁金1.6克、枳壳1.3克、桃仁1克、当归0.7克、赤芍0.7克、丹参1克行气化瘀。

四、中医特色疗法            

新生儿八大件

所谓新生儿八大件:是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上进食的第一口东西,因地区不同,气候差异,组成各不相同,总体而言,是用熟大黄,甘草等分别煎汤,给新生儿先喂大黄汤,再喂甘草汤,意思先苦后甜。

医学秘籍有说:小儿是否有病,肠胃打扫净。古人认为因为胎粪(当地人称为脐屎)非常粘腻,不易清洗,中医讲内有湿邪,湿性粘腻,所以先用大黄汤清理小儿胃肠道,去除小儿胃肠道的胎粪,据医书记载小儿为纯阳之体,用甘草汤清理新生儿的胎毒、胎火,来预防新生儿黄疸,以利于新生儿后天无病无灾的成长!

根据文献记载,慈禧太后早年诞下龙子:穆宗(同治皇帝)时候,尽管穆宗“神色脉纹俱好”,但是太医院的太医们仍然为他服用了名为“福寿丹”(成分:朱砂,黄连,甘草,以蜜水调服)的开口茶,以清热解毒,祈求平安!古圣先贤认为所谓黄疸就是胎儿在母体中积聚的一种在“胎毒”,胎毒重的孩子出生后容易生疮疡痈疽和多种热性病,因为新生儿为纯阳之体,为了防止胎毒蕴蓄,除孕期要注意饮食起居调理外,孩子出生时还要服用开口茶去除胎毒,以减少新生儿日后患病的几率!

新生儿八大件药物组成:茵陈5克,熟大黄0.5克,蝉衣4克,钩藤3克,陈皮5克,防风3克,灶心土2克,灯心草4克。煮沸开始计时,文火煮5分钟即可饮用,一天三次,一次3--5毫升,这是 2.5公斤的新生儿服用量,巨大儿可以适当增加用量到10毫升!  

【吴冬焕市长寄语】承岐黄薪火,扬中医文化!

【赵安业老校长寄语】中医中药进万家,绿色健康你我他。

【唐老师寄语】中医讲整体观念,辩证施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随证加减,灵活运用。

方解:

(1)茵陈功效和作用

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等。

(2)熟大黄功效和作用

清热解毒;泻下性缓,退黄利湿。

(3)蝉衣功效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4)钩藤功效

主要是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5)荆芥的功效

祛风解表散寒、透疹消疮。

(6)防风功效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的功效。

(7)陈皮功效

有健脾和胃,行气宽中,降逆化痰的功效。

(8)灯心草功效

有清心降火、利尿通淋的功效,在临床上可用它来治疗失眠。

【适应症】所有刚出生的正常宝宝

【禁忌症】早产儿、低体重儿及所有异常儿

【疗效评定】新生儿八大件茶又名开口茶,是老百姓多年来总结的验方,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没有纳入中医药教材,没有固定的评定标准!

这是一天的剂量!

1、中成药剂

茵栀黄口服液,加等量葡萄糖注射液,口服,1日3次,一次3--5毫升,用于湿热郁蒸证。

2、外治疗法

茵陈100克大黄10克黄连20克黄柏30克。煎水去渣,水温适宜时,让患儿浸浴,反复擦洗10分钟。1日1-2次。

3、推拿捏脊疗法

推拿捏脊疗法,每日或隔日1次。方法:在脊柱和肢体上以滚法来回滚5—10分钟,按揉松弛关节3—5分钟,局部可用搓法搓热,并在相应的脊柱部位搓滚5—10分钟。

【禁忌症】2.5公斤以下的低体重儿,有合并症或者器质性疾病的新生儿禁用!母亲是O型血,足月儿的黄疸指数超过12.9mg/dl,早产儿的黄疸指数超过15mg/dl。联系入儿科结合蓝光对症治疗!

纳入全国妇幼保健中医适宜技术融入妇幼推广项目

邓州市妇幼保健院

聊妇幼那些事(二)

消积 老虎丸

命题者:贺占龙

提供者:谷道存

整理者:谷红玲

指导者:吴冬焕

点评者:赵安业

评审者:唐祖宣

今天聊聊小儿食积话题,吃了老虎丸 赛过小老虎

吃了壮牛丹 身体壮如牛,何为积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当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包括饮料超过脾胃的运化能力时,就会产生积食,这就是《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用罗大伦博士的话来说,就是脾胃死机了。电脑会死机,打开的程序太多,超过了电脑处理器的运载能力,电脑就会死机。同样的道理,脾胃的负担太重,也会出现暂时的死机。 积食,其实就是告诉你,你的脾胃太累了,需要歇一歇了。 为什么小孩子最容易产生积食呢?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与小孩子的生理特点有关,小孩子的身体特征是什么呢?就是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就说肝气比较旺盛,肝气代表着春天,代表着生机,所以小孩子生长发育快。脾常不足,就是说脾胃是后天之本,小孩子的脾胃就好比刚刚破土而出的苗苗,特别柔弱,所以这个时候脾胃是需要呵护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时代的原因了,因为这个时代的小孩子吃得太多了太好了太丰盛了,现在的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除了父母喂养孩子,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主食还不算,各种营养品,什么钙片维生素蛋白质什么的,不是补铁就是补锌,这么小的脾胃,怎么装得下这么多的东西呢? 很多家长以为给孩子多吃点就是疼爱,其实这不是疼爱,而是一种伤害,因为孩子的脾胃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多余的就是垃圾。生活上的垃圾我们知道天天要清理,身体的垃圾呢? 积食,是孩子的万病之源。 很多宝妈抱怨为什么我家的孩子这么容易感冒发烧,积食的孩子最容易感冒发烧。为什么呢?因为积食就会在身体产生湿热,身体有湿热,孩子的毛孔就会张开,毛孔总是处于张开的状态这就为风邪进入身体提供了机会,风稍微一吹就感冒了。 很多宝妈抱怨为什么我家的孩子总是扁桃体发炎呢?吃了很多消炎的药也没有用啊,又是输液又是抗生素的,反反复复不治根。积食的孩子最容易反反复复扁桃体发炎。因为积食久了就会化热,这个热要么往上走要么往下走,火性上炎,如果热不往下走,就要往上走,自然就会走到扁桃体这个位置了。扁桃体这个位置上火,这个火的根源是积食,只有把积食解决了,这个火才能彻底扑灭。

同样的道理,很多孩子动不动就会口腔溃疡,动不动就会牙疼,牙龈红肿,这都有可能是积食惹得祸。脾开窍于口,脾胃湿热,自然就会表现在口腔里。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有积,小肠有热,这个热就会蔓延到心,心就会把这个热转移到舌头,所以舌尖会很红,舌头会长溃疡。 有的孩子特别喜欢流鼻血,流鼻血也有可能是单纯的上火,比如吃了辛辣油炸的食物,当更多的是积食引发的。因为肺开窍于鼻,肺里面有火一定要发泄出来的,鼻子就是一个最好的通道。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有积食,积食就会导致大肠火,如果本身又有便秘的话,这个大肠火不能下走,只能往上走,通过肺来宣泄,肺的宣泄渠道之一就是鼻子,所以会流鼻血。 有的宝妈非常头疼,问医生为什么我家的宝宝总是咳嗽呢?雾化也不好,吃抗生素输液都不好,真担心咳坏了身子。这个时候,你就要注意孩子是不是积食了。积食是引发宝宝咳嗽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哦。积食化热,肺里面有热就会咳嗽,肺里有热,肺气就会上逆,本来肺气是要肃降与宣散的,现在肺气上逆了,就会引发咳嗽。这个时候消积食才是治疗咳嗽最根本的方法,如果仅仅是简单粗暴止咳是没有用的。 积食的孩子还特别容易得各种皮肤病,包块湿疹荨麻疹。为什么呢?因为肺主皮毛,当肺里面有热的时候,有湿的时候,就会通过皮毛来宣泄,所以爆发为湿疹荨麻疹。积食首先会导致大肠湿热,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湿热就会转移到肺里,肺就只能匆匆忙忙把湿热通过皮毛宣泄出来。

积食的孩子特别容易痰多,有的孩子肺气好一点,可以吐出来,小一点的孩子不能吐出来,呼哧呼哧,可以听见哮鸣音湿罗音,宝妈们很是担心,痰老是卡在嗓子眼会引发哮喘。这个时候一定要看看孩子是不是积食了,身体没有运化的食物就会变成痰湿,痰湿表现之一就是痰多。 痰湿另外一个表现就是鼻涕特别多且黏稠,无论是黄鼻涕还是白鼻涕,只要是浓稠的鼻涕就说明身体痰多。浓稠的鼻涕会导致鼻炎,所以说积食的孩子容易鼻炎。 在胃口方面,积食的孩子有两种极端的表现,一种是积食刚刚形成,胃火特别旺盛,吃的特别多,很容易饿,特别想吃东西,但是脾已经无法接受了,这就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伤害脾。最后脾彻底累趴,就会进入积食第二个阶段,没有食欲了,吃什么都不香了,脾是食欲的动力源泉。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个时候不吃饭,身体得不到营养的支持,慢慢就会消瘦,也不长个了。所以说脾虚的孩子不长肉不长个,没有孩子天生脾虚的,脾虚都是后天养成的,脾虚的背后就是积食。 积食的孩子要么便秘要么腹泻。积食便秘小伙伴们容易理解,因为宿便积在大肠久了就会失去津液的滋润,大便就会变干变硬,大便像石头一样自然难以顺利排出来,很多宝宝大便难以排出,排出来像羊屎蛋一样。积食为什么还会腹泻呢?这是身体的自救,没有消化的食物就会变成垃圾,这些垃圾当然排出去更好,所以身体本能的选择腹泻来排出去这些垃圾。 积食的孩子会打嗝,反酸,这是胃气不降,为什么胃气不降呢?因为积食堵塞了中焦。脾气要升,胃气要降,这就是脾胃的升清降浊,一升一降脾胃才会运转正常。现在积食了,胃气无法下降了,就会上逆,所以会出现打嗝嗳气甚至反酸。 积食的孩子睡眠不好,积食的孩子会在床上翻过来翻过去就是睡不着。失眠的原因很多,有一种原因特别好发于孩子身上,那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你想想,吃多了吃撑了,怎么睡得着呢?调理孩子的失眠不要给孩子安神,孩子没有什么特别的情绪,只要没有受到惊吓,孩子的失眠要先从调理积食开始。 积食的孩子睡觉的时候很容易盗汗。阴虚的孩子也会盗汗,阴虚的孩子盗汗通常是全身出汗,如果你家宝宝孩子盗汗就是胸部出汗,那就说明积食了。 积食的孩子也特别容易发火,你想一想啊,身体不通的时候,一直处于拥堵的状态,就好比高速路上都堵车了,不急躁不发火才怪呢。 看到这,宝妈们倒吸一口凉气,想不到积食会引发宝宝这么多疾病啊。 那,到底如何判断宝宝积食了呢?这里有四个方法:首先看宝宝的舌苔,宝宝的舌苔如果特别厚,有的是中间厚,有的是全部厚,说明有积食了。其次闻一闻宝宝的口气,如果有异味,说明有积食了。然后再观察宝宝的便便,如果大便特别臭,有臭鸡蛋的味道,说明有积食了。再次就看宝宝的食欲,食欲不振与食欲特别旺盛都要引起注意哦。 发现了问题,自然要解决问题。如果发现宝宝有积食了,如何解决呢?首先要看看食积的辩证有小儿食积的中医证型主要包括乳食内积证和脾虚夹积证,小儿食积的中医辨证论治如下:

1.乳食内积

证候:乳食不思,食欲不振或拒食,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或有嗳腐恶心,呕吐酸馊乳食,烦躁哭闹,夜卧不安,低热,肚腹热甚,大便秽臭,舌红苔腻。

分析:乳食内积,气机郁滞,故脘腹胀满,疼痛拒按。胃肠不适,则夜卧不安,烦躁哭闹。中焦积滞,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乳食不思,食欲不振或拒食,嗳腐恶心,呕吐酸馊乳食;腐秽壅积,脾失运化,则大便秽臭。中焦郁积化热,则有低热,肚腹热甚。舌红苔腻为乳食内积实证之象。

治法:消乳消食,化积导滞。

方药:消乳丸或保和丸加减。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于、麦芽消食化积,陈皮、香附、砂仁理气消滞

,茯苓、半夏健脾化湿、消胀除满,连翘清解郁积之热。脘腹胀满疼痛加厚朴、枳实行气消滞宽中;便秘加木香、槟榔消积导滞,重者加大黄通腑;呕吐甚者,加姜竹茹清胃降逆止呕;低热、舌红、苔腻微黄,加胡黄连消积清热。

2.脾虚夹积

证候: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夜寐不安,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呕吐酸馊乳食,大便溏薄、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看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而滑。

分析:脾胃虚弱,中气不运,不能化生精微变为气血,濡养机体,则见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唇舌色淡。脾胃虚弱,运纳失职,乳食积滞,气机不畅,故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上则呕吐酸馊乳食,下则大便溏薄酸臭夹不消化物。胃不和则卧不安。苔白腻,脉沉细而滑,皆为脾虚夹积之所致。

治法:健脾助运,消补兼施。

方药:健脾丸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导滞,枳实、陈皮理气消胀,虚实兼顾,消补并施。苔腻、纳呆,加藿香、砂仁化湿醒脾;舌淡、腹胀、便溏,加炮姜、厚朴、苍术温中运脾。

【中医特色疗法】老虎丸 组方:焦三仙15克炒内金15克黑白丑15克炙三甲10克,焦二术10克白豆蔻10克,白茯苓10克等共研细末,过100目筛,装瓶备用,空心红糖水送服,一次七个小绿豆大小药丸!

方解:炒白术,能够加强其健脾益气的作用,可以用于脾气虚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便溏或者肺气虚、肺气不固,所致的体虚自汗或者是脾气虚所致的胎动不安。生白术的作用是偏于燥湿利水,可以用于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所致的痰饮水肿,生鸡内金与炒鸡内金区别在于炒鸡内金健脾胃的作用较强。如过用来健脾用炒鸡内金更好。生鸡内金对于消积滞,去结石的作用比较好。炒鸡内金功能主要是健胃消食,涩精止遗。临床上面广泛应用于呕吐泻痢,食积不化,小儿疳积,遗尿,遗精等,也可用于于胆结石,尿路结石等病症的应用治疗。健胃消食,涩精止遗,通淋化石。三甲散具有软坚化积的作用。用于食积、乳积、痞块、有效改善小儿脾胃功能。焦三仙是焦山楂、焦神曲和焦麦芽的合成物。具有解食、导滞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因食滞引起的腹胀、腹痛等症状,如少食等,其中山楂擅长消除油腻肉的堆积。草豆蔻和白豆蔻是临床上两种去湿的中草药,各有各的功效和作用,比如草豆蔻有健脾燥湿、温中止呕的作用。在临床上对于治疗寒湿内阻、脘腹胀满、冷痛、嗳气、呃逆、不思饮食症有非常好的疗效。而白豆蔻是临床上经常用的一种理气药物,有行气、温中化湿、开胃消食、解酒的作用。对于寒湿气滞所致的胸闷不畅、反胃、恶心、呕吐、呃逆、食欲不振、食少、纳呆、消化不良等症有非常好的治疗功效。草豆蔻和白豆蔻是临床上两种去湿的中草药,各有各的功效和作用,比如草豆蔻有健脾燥湿、温中止呕的作用。在临床上对于治疗寒湿内阻、脘腹胀满、冷痛、嗳气、呃逆、不思饮食症有非常好的疗效。而白豆蔻是临床上经常用的一种理气药物,有行气、温中化湿、开胃消食、解酒的作用。对于寒湿气滞所致的胸闷不畅、反胃、恶心、呕吐、呃逆、食欲不振、食少、纳呆、消化不良等症有非常好的治疗功效。白茯苓为药材茯苓块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通常为中药饮片,味甘、淡,性平,入药归心、脾、肺、肾经。白茯苓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缓解咳嗽痰多等功效。陈皮是一种理气类的中药,此类药物有疏理气机,行气、降气、解郁、散结的功效,主要适用于气机不畅的气滞及气逆证,而陈皮药性苦、辛,温,归脾、肺两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主要用于脾胃气滞证,也可用于痰湿壅滞证。合众为一,共凑神效,猛如老虎,(吃了这丸药 ,孩子吃饭像小老虎 一样狼吞虎咽,故称老虎丸)所向披靡,攻克一切奶积,食积,肉积,气积,水积及消化不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神奇效果!

【适应症】小宝贝 奶积,食积,肉积,气积,水积及消化不良等所有积滞!

【禁忌症】有传染病急性期及伴有合并症的宝宝暂时禁用

【其它疗法】(一)中成药 1、保和丸:用于伤食所致积滞。2、香砂枳术丸:用于积滞伤脾,脾胃不和,偏积重虚轻者。3、枳实导滞丸:用于积滞重,郁而化热者。4、启脾丸:用于脾虚夹积者。

(二)土单验方

1、牵牛,大黄等量,共为细末,用于积滞实证化热者。半岁0.5克,一岁1克,2岁1.5克,三岁2克,4--6岁2.5克,7--9岁3克,逐渐增加用量,日三次。

2、鸡内金30克,瓦片焙黄,温开水冲服,每日1-2克,用于奶积,食积。

3、焦三仙各6克,炒白术3克,白茯苓3克,共研细末,1岁内1克,2-3岁2克,4-6岁3克,每日三次,用于积滞实证伤脾。

【外治方法】

1、芒硝3克,胡椒粉0.5克共研细末,每日贴肚脐1次,用于积滞实证伤脾。

2、槟榔2克,良姜1克共研细末,每日贴肚脐1次。

【针灸疗法】

1、体针:主穴:足三里、中脘穴、梁门穴。乳积加天枢穴,内庭穴。积滞化热加曲池穴,大椎穴。烦躁加神门穴,脾虚夹积加四缝穴,脾俞穴,胃腧穴,气海穴。每次取3--5穴,轻刺激,点刺,实证用泄法,虚证用补法。2、耳穴:胃,肠,神门,交感穴,脾。每次选穴3--4次,用耳帖压穴,左右交替,每日3-4次。

(五)推拿疗法

1、乳积:清胃经,揉板门,运内八卦,退四横纹各100-200次,柔按中脘,足三里,退下七节骨各100次,分腹阴阳50次。

2、食积化热:上穴加清天河水200次,清大肠300次,烦躁不安加清心平肝100次,揉曲池穴100次。

3、脾虚夹积:补脾经,运内八卦各100-300次,按摩中脘穴5分钟,补大肠100次,揉按足三里200-300次。

以上各型均配合捏脊3--5遍。【预防跳护】1、调节饮食,合理喂养,乳食富含营养,易于消化。

2、忌暴饮暴食,过食肥甘生冷瓜果。

3、根据生长发育需求,逐渐增加辅食,有少到多,由稀到稠,由单一到复杂,循序渐进。

4、伤食积滞患儿应控制饮食,待恢复后正常饮食。

【吴冬焕市长寄语】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祖传绝技呵护健康。

【赵安业老校长寄语】治愈奇效,世代传承。

【唐祖宣国医大师寄语】要根据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特点。用药要快速准确稳步前进,尊古阅今,活学活用!

中医适宜技术融入妇幼推广项目

邓州市妇幼保健院

聊妇幼那些事(三)

手足口病

命题者:赵刚

整理者:谷红玲

指导者:吴冬焕

点评者:赵安业

评审者:唐祖宣

手足口病又名:手足口综合征

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

以手、足、口等部位散发性皮疹和疱疹为主

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

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偶有重症可有后遗症

疾病定义

手足口病也被称为“手口足综合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和全身发热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发生死亡。

根据流行病学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每10万人中约有37~205人发病,10万病人中约有6~51人病死于该病。

传染源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的隐性感染率高(成年人感染后几乎无临床症状)。在湿、热的环境下此类肠道病毒更容易繁殖、生存,并可以通过感染者的排泄物、鼻咽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是密切接触,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洗漱用品、贴身用物、玩具、食具以及床上用品等都可引起感染;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染的食物亦可感染。

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5岁以下儿童尤为易感。

高发地区

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地区性。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见发病,在温带地区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我国近年来的疫情报告资料显示,每年 7 月北方地区手足口病发病数达到最高;而在南方地区,手足口病发病有两个高峰:每年 5 月和 9-10 月。

疾病类型

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把手足口病分为三种类型:

手足口病普通型

一般是处于出疹期的患者,病情较轻,绝大多数在此期痊愈。

手足口病重型

处于神经系统受累期的患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大多数可痊愈。

手足口病危重型

此型分为两个阶段,处于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的患者,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持续时间仅为为数小时,及时识别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当发展至心、肺、脑功能衰竭期时,病死率极高。

基本病因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感染而发病,但是多样性症状、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病毒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机体后,主要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病毒受体结合,病毒和受体结合后经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

肠道病毒主要在扁桃体、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结大量复制后释放入血液,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少数病人由于病毒在靶器官广泛复制而引起重症感染,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诱发因素

免疫力低下的婴幼儿更易发病;在儿童集体生活环境中,儿童易于接触到病毒污染的手、生活用品、食物以及玩具、与隐形感染者亲密接触,导致该病易于集中发病。

典型症状

出疹期症状

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在发病早期,患者常表现为疲倦、食欲下降、有低热、身体不适、腹痛等前驱症状。发热1~2天后可在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大小般的水疱,手、足、臀部等处出现红色小斑丘疹、疱疹。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神经系统受累期症状少数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一般在病程1~5天之内。具体表现为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症状,类似

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的症状体征。

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症状

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块、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血压升高等症状。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危重型,及时发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心肺功能衰竭期症状

患者表现为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或血性液体。严重者血压降低,或有休克,会快速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危及生命。

恢复期症状

处于恢复期的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在发病之后2~4周,可出现脱甲。

目前没有特效的抗该类病毒的药物和特异性治疗手段。在治疗方面,多采用中医药 治疗!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治疗方法通常为对症治疗,发病期间应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还需要做好皮肤和口腔的清洁护理,注意休息,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

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特效的抗该类病毒的药物和特异性治疗手段。在治疗方面,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治疗方法通常为对症治疗,发病期间应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还需要做好皮肤和口腔的清洁护理,注意休息,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

急性期治疗

在急性期,可累及神经系统。少数病例除了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外,可发生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脑干脑炎、脊髓炎等。对于这样的患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治疗:

控制颅内高压,限制患者的入量,记录好出入量;积极给予甘露醇

降颅压治疗,每次0.5~1.0 g/kg,每4~8小时一次,在20~3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注完毕;必要时加用呋塞米

,利尿治疗;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参考的剂量为:甲泼尼龙

1~2mg/(kg·d),氢化可的松

3~5mg/(kg·d),地塞米松

0.2~0.5mg/(kg·d),病情稳定之后,遵医嘱减量或者停用;

酌情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在急性期,患者可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对于这样的患者,应该应用扩血管药物如米力农,维持量从0.25μg/(kg·min)起始,逐步调整剂量,最大可达 1μg/(kg·min),用药一般不超过72h。

一般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降温镇静、防止高热惊厥,

普通病例于门诊进行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积极控制高热。

体温超过38.5℃者,采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等)或应用退热药物治疗。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呼吸支持准备;也可使用水合氯醛灌肠抗惊厥;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保持患儿安静,注意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此外,治疗用药包括缓解症状、根除病因两种目的,如有不明病因的症状时,建议及时向专业人员求助,以免贻误病情。以下为针对本病的具体用药指导。

在确诊手足口病的时候,已经过了最有效的治疗阶段,而且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和特异性治疗手段,所以不提倡用抗病毒的药物。

早期可使用的药物

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因为抗病毒药一般在发病 24 小时到 48 小时前使用效果最佳。利巴韦林

静脉滴注早期使用可有一定疗效,但需关注其不良反应及生殖毒性。

严重可使用的药物

降颅压、血管活性药物对症治疗等,必要时可以考虑液体疗法。

不推荐使用的药物

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治疗。因为目前为止没有循证学证据表明其有效,且这些抗病毒药物都会有副作用,故不建议使用。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可以应用清热解毒抗病毒的中草药。

对于急性期出现低热、流涕咳嗽、咽红疼痛或纳差恶心可用“银翘散”方剂;银翘散是辛凉解表药的代表方剂。有薄荷、淡豆豉、荆芥穗、金银花、连翘、竹叶、桔梗、牛蒡子药物组成。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主治温热表症,可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微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在现代医学中常用本方治疗风热感冒以及流行性感冒和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以及麻疹初期和支气管炎以及流行性脑炎等疾病的初起。对于高热持续,口腔、手足、臀部四肢疱疹分布稠密,可用“清瘟败毒饮”方剂; 清瘟败毒饮是由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三方加减而成,其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较强。方中重用生石膏直清胃热。胃是水谷之海,十二经的气血皆禀于胃,所以胃热清则十二经之火自消。石膏配知母、甘草,有清热保津之功,加以连翘、竹叶,轻清宣透,清透气分表里之热毒;再加芩、连、栀子(即黄连解毒汤法)通泄三焦,可清泄气分上下之火邪。诸药合用,目的清气分之热。犀角、生地、赤芍、丹皮共用,为犀角地黄汤法,专于凉血解毒,养阴化瘀,以清血分之热。以上三方合用,则气血两清的作用尤强。此外,元参、桔梗、甘草、连翘同用,还能清润咽喉;竹叶、栀子同用则清心利尿,导热下行。综合本方诸药的配伍,对疫毒火邪,充斥内外,气血两燔的证候,确为有效的良方。对于合并高热不退,频咳气急等并发症,可用“ 清瘟败毒饮是由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三方加减而成,其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较强。方中重用生石膏直清胃热。胃是水谷之海,十二经的气血皆禀于胃,所以胃热清则十二经之火自消。石膏配知母、甘草,有清热保津之功,加以连翘、竹叶,轻清宣透,清透气分表里之热毒;再加芩、连、栀子(即黄连解毒汤法)通泄三焦,可清泄气分上下之火邪。诸药合用,目的清气分之热。犀角、生地、赤芍、丹皮共用,为犀角地黄汤法,专于凉血解毒,养阴化瘀,以清血分之热。以上三方合用,则气血两清的作用尤强。此外,元参、桔梗、甘草、连翘同用,还能清润咽喉;竹叶、栀子同用则清心利尿,导热下行。综合本方诸药的配伍,对疫毒火邪,充斥内外,气血两燔的证候,确为有效的良方对于合并高热不退,频咳气急等并发症,可用“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方剂;己椒苈黄丸中防己、椒目、葶苈子均可以利水。其中防己长于清湿热,利小便;椒目消除腹中水气:葶苈子能泄降肺气. 消除痰水,配以大黄泻热通便。四药合用.可使诸证自愈。方中人参甘温大补元气;附子大辛大热,温壮元阳。二药相配,共奏回阳固脱之功。《删补名医方论》说:“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补先天之气,无如附子,此参附汤之所由立也,…二药相须,用之得当,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方之最神捷者也。” ;对于口干咽痛的情况,在疾病康复期用沙参麦门冬汤,沙参、麦门冬清养肺胃,玉竹、天花粉生津解,生扁豆、生甘草益气培中、甘缓和胃,以甘草能生津止渴,配以桑叶,轻宣燥热,合而成方,有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根据情况可在沙参麦冬汤方剂里,加生地黄、芦根养阴生津,清热润咽。

没有特殊症状的手足口病患儿仍需要在家隔离7~10天左右。家长应注意观察病情好转情况以及皮肤情况。同一型的肠道病毒一般不会反复感染,但不同类型的肠道病毒感染可再次引起该疾病,平时要注意卫生以防止感染。为预防其他类型肠道病毒的感染,建议最好到医院复查。

【吴冬焕市长寄语】预防大于治疗!发扬祖国医学理论“上工治未病”,既病防变!倡导治未病理念!

【唐祖宣国医大师寄语】尊古加博今,传承加创新,新病新词崛起,如非典,新冠,手足口等,像孙猴子 七十二变,跑不出如来佛手心!看病也是如此,不管它怎么变色龙都跑不出老祖宗的智慧!要勤思考,勤动脑!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赵安业老校长寄语】术业有专攻,人是什么,人是一个小宇宙,与人类生存空间的这个大宇宙是共同体,所以治人就是治宇宙!那你就得明白这个宇宙的生化机制——萌芽、生长、衰败、灭亡这个过程。 这个宇宙的生化机制是唯一的,人的生化机制也是唯一的。决不会这个人是这种机制,那个人是那种机制,也就必然同时也就必须是同一的。所以在治人治病这个高层次中,你就可以通过治人治病而实现治所有的病!而不是低层次中的治病治症,这种病专家,那种病专家!这也是上医“治人治国治天下”的道理!也是儒家“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理论基础!

中医适宜技术融入妇幼保健院推广项目

邓州市妇幼保健院

聊妇幼那些事(四)

话聊“炸腮”

命题者:贺占龙

提供者:谷道存

整理者:谷红玲

指导者:吴冬焕

点评者:赵安业

评审者:唐祖宣

今天聊聊有关炸腮的话题

民谣:痄腮,炸腮,葫芦压开!糊膏药,敷仙掌 贴瓦棕!

炸腮,炸腮,葫芦压开!发高烧!抗病毒,速清热!

炸腮,又名肿脖瘟,大头温,猪头皮 西医称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于校园或幼儿园中流行,成人及两岁以下小儿很少得病。本病在冬春季较多见。腮腺炎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经飞沫传播。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温病的范畴,只要辨证正确,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临床常见证型包括风热外感型和热毒炽盛型两个类型:

风热外感型:其临床表现与感冒有些相似,症见头痛,低热,多在37.5℃~38.5℃之间,有的还可见打喷嚏、流涕,腮部肿胀酸痛,进食咀嚼时加重,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清热解毒,透表散结。方用薄荷5克(后下),连翘12克,金银花15克,玄参12克,夏枯草15克,虎杖12克,荆芥6克,板蓝根25克,牛蒡子9克,黄芩8克,黄柏6克,甘草6克。加水煎至500毫升,每日分两次温服,连服3~4剂。同时可用新鲜仙人掌去刺,洗净捣烂外敷。若无仙人掌,也可用蓝靛外敷。

热毒炽盛型:主要表现为腮部胀痛明显,稍为轻触即感疼痛,进食咀嚼吞咽均感艰难,咽喉部红肿,大便秘结不畅,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

治宜清热解毒,消肿软坚。方用黄芩12克,胡黄连8克,黄柏6克,蒲公英32克,马勃4.5克(布包),生蒲黄3.3克(布包),夏枯草18克,柴胡6克,玄参12克,牛蒡子10克,甘草6克。加水煎成500毫升,每日分两次温服。每日一剂,连服3天。若肿胀明显,可另服六神丸,成人每次10粒,每日3次,小儿依年龄酌减;大便秘结不通,加生大黄8克(后下),芒硝6克(冲服);高热至40℃或以上者加服紫雪丹,每次0.75克,每日两次;如腮部硬肿明显,可于上方加海藻15克(另包,洗去盐分),昆布15克(洗去盐分),外敷药则改用青黛、黄柏粉、大黄粉、生山栀子粉混合调成糊状,湿敷患处,以助软坚消肿祛痛;小便短少不利者,可于上方加木通6克,萹蓄10克,以利尿排毒;头晕欲睡者,加石菖蒲6克,僵蚕8克;痰多者,可服三蛇胆川贝末,每日2~3次,每次一克;或上方加浙贝母12克,天竺黄6克;合并睾丸肿痛者,应加荔枝核15克,川楝子8克。若发现合并症时,要及时住院治疗。

外治法:青黛适量,以醋调敷于患处,每日3~4次;紫金锭或如意金黄散适量。以水调匀后外敷患处,每日3~4次;将仙人掌切成薄片外贴患处,每日3~4次;鲜蒲公英、鲜七叶一枝花、鲜马齿苋,任选其中一种,捣烂外敷患处,每日3~4次。

【中医民俗治法】民俗流行治病咒语口歌如下:

痄腮,炸腮,葫芦压开!糊膏药,仙人掌 瓦棕贴!炸腮,炸腮,葫芦压开!发高烧!抗病毒,速清热!用酒洗,再用火纸擦后烤一下!咒语反复三次!还有其它地方民俗歌谣:肿脖温,名炸腮,传染病, 快躲开,肿脖子,喝药汤,打烂碗,接婆娘,婆娘哭,回娘屋,娘屋远,买把伞,伞又高,买把刀,刀又快,好切菜,菜又咸,好放醋,苦又咸,喂猪头……病好了,能上学!【典故】相传于宋仁宗年间春季的一天,赵祯皇帝起床后突然感觉两侧腮部发酸、隐隐作痛,用手一摸,有些肿胀,遂唤来御医,为赵祯皇帝切脉、察看,御医奏道:“陛下此症,名为‘痄腮’,乃风湿温毒之邪由口鼻侵入所致,当以普济消毒饮内服、如意金黄散外敷,可保龙体安康”。

赵祯皇帝依授方医治,不料三天后,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加重,恶寒发热,两腮肿痛更甚,张口困难。御医慌了手脚,再次诊治并研讨方剂,最终也未能提出最佳的诊疗方案,赵祯皇帝大怒,随即令张榜下诏求贤医。那时京城名医云集,然而谁也不敢冒此风险。两日后,京城一位傅姓郎中,声称能治好此病,便揭了皇榜,于是取了一些赤小豆研成粉末,然后带进宫以蛋清调成糊状,美其名曰“万应鲜凝膏”,入宫后给皇帝敷患处,每天一次,连敷三天,赵祯皇帝的“痄腮病”果然奇迹般地痊愈了。御医连忙询问此神奇膏药的组方,傅郎中淡然答道:“无它,唯赤小豆也”。赤小豆治愈宋仁宗皇帝“痄腮”病的传奇故事,记载于宋《朱氏集验方》中,只是该书中所记载的不是傅郎中,而是当朝的一位道士叫赞宁,但赤小豆的神奇效果却是一致的。

【预防】:在流行期应避免与腮腺炎患者接触,服用板蓝根颗粒(冲剂)或取中药板蓝根煎服亦可。一岁以上的小儿接种腮腺炎病毒活疫苗,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吴冬焕市长寄语】中医担大任,奇方固根本!

【赵安业老校长寄语】承千年文化,扬中医德馨。

【唐祖宣国医大师寄语】春秋高发,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切记要树立上工“治未病”理念!

中医适宜技术融入妇幼推广项目

邓州市妇幼保健院

聊妇幼那些事(五)

话聊—蛇胆疮

命题者:赵刚

提供者:谷道存

整理者:谷红玲

指导者:吴冬焕

点评者:赵安业

评审者:唐祖宣

“蛇胆疮”又名带状疱疹,俗称蜘蛛疮,又名“缠腰火丹”、“蛇串疮”、“缠腰龙”,指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痛如火燎,状如蜘蛛者。其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皮肤病。发病最初期,患者会出现轻度发热、感觉疲劳、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发病部位皮肤感觉过度敏感或有阵发性神经痛等症状。随后会出现局部皮肤潮红,出现沿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的粟米至黄豆大小的丘疹,丘疹很快转变为水疱、大疱或血疱,逐渐增多,融合成片。同时疼痛逐渐剧烈,表现为持续性烧灼感,针刺刀割状痛,昼夜不息。2至4周后大部分病人会好转。

常见病因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

1.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以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

2.常为心经火旺、脾肺湿热与肝胆火旺所引发。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春秋季节,成人多见。发疹前往往有发热、倦怠、食不振等前驱症状,经1~3天后,患处皮肤潮红,进而出现多数成群簇集的粟至绿豆大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内容透明澄清,互不融合。

皮疹沿皮神经分布,单侧发疹,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多呈不规则带状排列。常见于肋间神经、颈部神经、三叉神经及腰骶神经支配区,如颜面、颈、胸背、腰腹部,亦可侵犯眼、耳、口腔及阴部黏膜、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于发疹前或伴随发疹出现。疼痛沿受累神经去配区域放射。

老年患者常于损害消退后遗留较长时间的神经痛。病程约需1~2周,愈后可后遗暂时性色素沉着,不留瘢痕,亦可因水疱破溃破形成糜烂或继发感染。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原则,如果发生于头面部,常常认为是热毒蕴结导致,治则应该以清热解毒,凉血为主,发生于胸背部或者腰腹部的,多认为与肝经郁热有关系,多由于情致不畅等引起,治则应该以清热利湿,疏肝解郁为主,发生于下肢或者会阴部部分的蛇串疮多认为与湿热下注有关系,因此应该燥湿为主要的治则。同时,如果带状疱疹后期遗留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应该以活血通络,祛瘀止痛为主要的治疗原则。

辨证施治

1.内治则

(1)肝热盛型 ①证候 局部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自觉口苦咽干、口渴,烦闷易易怒,食欲不佳。小便赤,大便干或不爽。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微数。②辨证 肝胆热盛,气滞湿阻,兼感毒邪。③治则 清利湿热,解毒止痛。④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方药组成:龙胆草12克、黄芩4克、栀子9克、泽泻9克、木通4克、车前子4克、当归4克、柴胡4克、甘草3克、生地黄18克。或中成药龙胆泻肝丸

(2)脾虚湿盛型 ①证候 皮肤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饮,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时涯,女性患者常见白带多。舌质淡体胖,舌苔白厚或白腻,脉沉缓或滑。②辨证 脾失健运,蕴湿不化,兼感毒邪。③治则 健脾利湿,佐以解毒。④方药 除湿胃苓汤加减;方药组成:薏苡仁、猪苓各12g,泽泻15g,赤芍、姜厚朴、茯苓各10g,桂枝、黄芩各9g,甘草3g,长石16g,防风、山栀子各8g,木通6g。中成药胃苓丸或参苓白术丸

(3)气滞血瘀型 ①证候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苔白,脉弦细。②辨证 气滞血瘀,余毒未尽。③治则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解余毒。④方药 活血散瘀汤加减;方药组成:川芎 当归尾 赤芍 苏木 牡丹皮 枳壳 瓜蒌仁(去壳) 桃仁(去皮、尖)各3克 槟榔2克 大黄(酒炒)6克或者中成药血府逐瘀丸

2.或按照疹期论治

(1)疹前期 治宜清疏肝经风热火毒、和络止痛,方用桑皮饮合柴胡清肝汤加减:药用桑白皮,地骨皮,木通,葛根,柴胡,黄芩,天冬,麦冬,玄参,甘草,加入生姜,葱头。水煎服,每日一剂。

(2)出疹期 治宜清肝火、利湿热、化瘀止痛。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或口服龙胆泻肝丸。若眼部出现损害性疼痛,应抓紧时机积极治疗。

(3)疹后期 皮疹消退后,皮肤刺痛、烧灼样疼痛者并不少见,多是病后气滞血瘀、气血两虚。常用的治则有:①益气化瘀法 黄芪,丹参,党参,白术,白芍,川楝子,元胡,制乳香,没药,当归,丝瓜络,炙甘草。水煎服,每日一剂。②通络镇痛法 生蒲黄,五灵脂,元胡,川楝子,地龙,丝瓜络,白芍,甘草。每日一剂,水煎服。③行气化瘀法 柴胡,赤芍,当归,丹参,元胡,红花,白术,制乳香,没药,川楝子,枳壳,炙甘草。每日一剂,水煎服。

2.外治则

(1)雄黄,明矾,百部,五倍子。加75%酒精,浸泡5~7天,取浸泡液外涂患处,每日数次。

(2)七叶一枝花,大黄,研细末,用麻油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每日4~6次。

(3)蜈蚣,全蝎,冰片。加75%酒精,浸泡3~5天,取浸泡液外涂患处,每日数次。

【特殊治疗】民间流传的咒语口歌疗法!家里老人教我的,先用火纸沾点酒,在身上擦拭后点燃在蛇胆疮上烤一下!开始念咒语,缠腰龙,缠腰龙,本是天上小龙王,让你天上不下雨️ ,反而跑到人身上!缠腰龙快离开!缠腰龙快离开!否在我一砍你的头,二砍你的腰,三砍你的尾巴梢!再用火纸沾点酒,在身上擦拭后点燃在蛇胆疮出来回烤一下!反复三次!OK蛇胆疮,蛇胆疮,钩担是你爷,大刀砍你两半截!

各地的传承不同,所以咒语也大多有别。带状疱疹苏南那边也叫蛇胆疮,都归于“火”类,也就是现行的叫法“丹毒”。我们这边传承的是刀疗,也就是用菜刀虚斩,而后念咒喷水(水克火意)。太祖父谷诚信,曾祖父谷全义,祖父谷培珍都是解放前的老中医,传承到父亲谷道存这一代,用此法治愈人无数。我也用过多次!三官庙邻居80多岁的老人,患蛇胆疮治疗不及时,疼痛难忍,寝食难安!我用此法给她治疗甚是管用!怕失传了,整理后发表一下,让更多的人收益!

【偏方验方】

带状疱疹在民间也被称为蛇盘疮,蛇胆疮 由于很多患者在腰部会看到带状的皮损,也听说如果蛇胆疮长满一圈,人就难救治了,因此也被称为蛇缠腰。带状疱疹需要及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止痛药物,以免落下后遗症。偏方只能配合着使用,下面介绍

15个治蛇缠腰老偏方。

1、丹参桃仁汤

取丹参10克、桃仁5克,一起入砂锅,加清水煎汤服用,每日1次。此方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的疱疹后遗神经痛。

2、赤芍红花汤

取赤芍6克、红花5克,一起入砂锅,加清水煎汤服用,每日1次。此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的疱疹后遗神经痛。

3、地黄白芍汤

取生地黄10克、白芍6克,一起入砂锅,加清水煎汤服用,每日1次。此方具有柔肝养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气阴两虚型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4、玄参麦冬汤

玄参8克、麦冬5克,一起入砂锅,加清水煎汤服用,每日1次。此方具有滋阴养血、补气的作用,适用于气阴两虚型的疱疹后遗神经痛。

5、黄芪川芎汤

取黄芪10克、川芎6克,一起放入砂锅,加清水煎汤服用,每日1次。此方具有益气养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气虚血瘀型的疱疹后遗神经痛。

6、党参

取党参9克、当归6克,一起放入砂锅中,加清水煎汤服用,每日1次。此方具有益气活血的功效,适用于气虚血瘀型的疱疹后遗神经痛。

7、白芷外敷

取白芷10克、薄荷5克、冰片3克,白芷和薄荷研成粉末,再和冰片一起用少量酒精混匀,然后涂在患处,每日可以更换3次。此方具有活血生肌、止痛的功效,可以缓解带状疱疹神经痛。

8、半边莲外敷

取适量新鲜半边莲,洗净后捣烂,外敷于患处,每日可以更换3次。半边莲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有助于减轻疱疹神经痛。

9、马齿笕外敷

取适量新鲜的马齿笕,洗净后捣烂,外敷于患处,每日可以更换3次。马齿笕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有助于缓解疱疹神经痛。

10、仙人掌外敷

取新鲜的仙人掌1块,先去刺,然后捣烂,外敷于患处,每日可以更换3次。仙人掌具有消炎止痛的功效,有助于减轻疱疹神经痛。

11、地龙外敷

取少量晒干的地龙研成粉末,用芝麻油调匀,然后外敷于患处,每天1-3次。地龙具有活血通络的功效,有助于缓解疱疹神经痛。

12、升麻湿敷

取升麻30克,放入砂锅中,用少量清水,煎成浓药汁,倒入干净的玻璃瓶中封存。每次取少量药液涂抹患处,这个药液需在1天内用完。升麻具有解表透疹的功效,有助于减轻疱疹引起的神经痛。

结语:除了以上偏方之外,还可以用百合外敷,用大青叶泡水喝,或用元胡煎汤服用,以上就是15个治蛇缠腰老偏方。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患有带状疱疹,必须及时进行规范治疗,否则容易出现并发症,偏方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方法。

【吴冬焕市长寄语】神农本草筑梦中国,撒播大爱健康天下。

【赵安业老校长寄语】弘扬中药文化,创造民族品牌。

【唐祖宣国医大师寄语】杜绝私学,活学活用,古今结合,事半功倍!

中医适宜技术融入妇幼推广项目

邓州市妇幼保健院

聊妇幼那些事(六)

民传“骑马瘊割燔症”何也?

命题者:余冬梅

提供者:谷道存

整理者:谷红玲

指导者:吴冬焕

点评者:赵安业

评审者:唐祖宣

邓州市妇幼保健院

民间流传骑马瘊割燔症何也?疑名花痴病,又疑名老淫疯,在临床上常见农村老妇人以下身二阴有肿块,起泡,溃烂奇痒难忍折磨人,逼迫人发疯的样子!农村人经常用针挑火疗的方法,对前后二阴等部位进行针挑,火烙!用她们的话说:简直有想用刀子割,剪子剪的念头!

一、民间广泛流传骑马瘊割燔症有哪些具体的症状

最初的症状通常是牙龈、口、舌、咽部出现灰白色的圆形溃疡,1~2周便可自愈,但往往反复发作。生殖器可发生类似但较深的溃疡,表面覆盖假膜,可致剧痛。皮肤有丘疹、水疱、脓疮、毛囊炎、结节性红斑、痤疮,还可出现“针刺反应”,即在输液打针后24~48小时针眼处出现脓疮。另外,膝、腕、肘、踝等大关节可发生游走性关节炎,有些长期患者还可出现脑炎、颅神经瘫、心肌炎以及肺炎、胸膜炎、胃肠溃疡、尿道炎、阴道炎等多种脏器的病变,女性患者还会月经紊乱。

1.患者由于视力障碍病程长,担心影响学习、工作,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因伴有生殖器溃疡、皮肤损害,往往误以为自己患了性病、艾滋病。患者要多与医生交流,对性病有一个充分认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饮食上尽量吃易咀嚼少刺激性的食物,有溃疡时忌食牛、羊、鸡、海鲜、猪头、猪蹄及辛辣食品,坚持用软牙刷刷牙。每餐进食后可用3%双氧水漱口,并涂口腔溃疡药膜于患处。

3.采用免疫抑制剂和类固醇激素药物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和血常规,检测体重、血压变化。

二、骑马瘊割燔症应该如何治疗

本病在古代即已引起注意,近代由于发病率逐渐增高,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骑马瘊病以肝脾湿热为主要病机,其先兆证多呈肝郁脾胃湿热证型,即见心绪不舒,多疑善妒,口臭泛恶,舌红苔黄腻,便干,溲短腥臭等症,并多有七情损伤史。 治疗舒郁清热利湿,方用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柴胡、薄荷、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生姜、甘草可以逐渐改变郁热内蕴,避免发展。如见可疑的疮疡疖肿常为本病欲发作信号,服龙胆泻肝汤可以防患于未然。发展下去,见默默欲眠,或卧起不安,神情时恍,逐渐出现口腔、外阴甚至眼见溃烂则为焦虑病重症失心疯征兆,治用甘草泻心汤:炙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半夏、人参、大枣,如肝火偏重者,如见躁、 易怒、头晕、耳鸣、便秘、溺短者,则予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车前子、泽泻、木通、当归、甘草。

著名国医大师唐祖宣专家认为本病是由阴虚火旺,热毒内蕴之变,治疗宜滋阴清热,凉血解毒为主,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减。药用生熟地、麦冬、白芍、龟板、阿胶、石斛等滋阴补肝肾壮水,以补其源;黄芩、黄连、黄柏、竹叶、丹皮、生甘草清热解毒。诸药相伍,滋阴降火,水火相济,再兼外洗外敷等法配合治疗,故取得良好效果。

三、骑马瘊割燔症具体是怎么回事

骑马瘊病是一种与肝脾肾湿热内蕴有关的口、眼、肛(或外阴)溃烂,并有神志反应的综合征,相当 于现代医学焦虑重症病人也类似于癔病。此病首载于《金匮要略》:“癔之为病,状如伤 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 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本病在古代即已引起注意,近代由于发病率逐渐增高,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日本将该病列为“难病”,并推崇张仲景的甘草泻心汤主治,据报道疗效甚佳 。 骑马瘊病的病因:其病因多为湿热内蕴,上蒸下注,或循经上犯,或下注二阴,若病久不愈,或因循失治,则亦能出现伤阴损阳,或阴虚内热,或脾肾阳虚。一般早期发病急者,多为实证,可有湿热阻络、湿毒下注、肝脾湿热,脾胃积热等证候。以肝脾湿热为主要病机,其先兆证多呈肝郁脾胃湿热证型,即见心绪不舒,多疑善妒,口臭泛恶,舌红苔黄腻,便干,溲短腥臭等症,并多有七情损伤史。

舒肝解郁清热利湿,方用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柴胡、薄荷、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生姜、甘草可以逐渐改变郁热内蕴,避免发展。 如见可疑的疮疡疖肿常为本病欲发作信号,服龙胆泻肝汤可以防患于未然。发展下去,见默默欲眠,或卧起不安,神情时恍,逐渐出现口腔、外阴甚至眼见溃烂则为焦虑重病征兆,治用甘草泻心汤:炙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半夏、人参、大枣,如肝火偏重者,如见躁、 易怒、头晕、耳鸣、便秘、溺短者,则予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车前子、泽泻、木通、当归、甘草。

四、治疗骑马瘊割燔症的方剂

1.甘草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大枣12枚(擘),黄连1两。功效主治:《伤寒论》方之甘草泻心汤功能益气和胃,消痞止呕。主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及狐惑病,蚀于上部者。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骑马瘊病;常见于急慢性胃肠炎症和肛周阴道奇痒综合症等;产后阴道前后比膨出起泡奇痒!

2.黄连犀角汤

上锉1剂。《外台》卷二引《深师方》:方名:黄连犀角汤别名:黄连解毒汤、黄连犀角散、清热黄连犀角汤组成:黄连1两(去毛),乌梅14枚(擘),犀角3两,青木香半两。主治:伤寒及诸病之后,虫蚀脱肛及狐惑病。伤寒及诸病之后,内有疮出下部烦者。癔病狐惑,咽干唇焦,口燥热盛。肛门生虫下脱,脉数者。狐惑病,咽干声嗄。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1升半,分2次服。用药禁忌:忌猪肉、羊肉,虾蟹辛辣刺激油炸食品。

3.加味甘草泻心汤

处方:生甘草30g,党参18g,生姜6g,干姜3g,半夏12g,黄连6g,黄芩9g,大枣7枚。功能主治:骑马瘊病(口、眼、生殖器综合症)。用法用量:水煎服。另配生甘草12g,苦参12g,4剂煎水,外洗阴部。

在临床上经常见到这样的病人,外阴阴道肛周奇痒,用针挑火疗过,上些外用药 有的病人在床上这头爬那头,那头爬这头,哭笑不得!她们自己说想用刀子割锥子剜!痛苦异常想自杀!在临床上经常见到这样的病人,分享出去也算是为弘扬中医,传承中医,积福行善,造福人类贡献价值吧!

【吴冬焕市长寄语】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知识,促进群众健康。

【赵安业老校长寄语】承神农文化,传本草精华,续中药神话。

【唐祖宣国医大师寄语】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传播正能量,国民好风尚!

中医适宜技术融入妇幼推广项目

邓州市妇幼保健院

聊妇幼那些事(七)

中医治疗鬼剃头

命题者:崔松涛

提供者:谷道存

整理者:谷红玲

指导者:吴冬焕

点评者:赵安业

评审者:唐祖宣

话聊“鬼剃头”

电影《您好,李焕英》掀起了春节期间电影市场的一个热潮,影片中穿越的贾小玲为了让李焕英高兴,想办法请女排队员一起参加排球比赛,其中一个队员王桂香就是因为得了“鬼剃头”,羞于上场比赛,成功输掉了比赛。

实际上“鬼剃头”医学称斑秃,这种毛发问题在生活中也很常见,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何为斑秃以及如何治疗?老人们常说的“鬼剃头”就是斑秃的意思,斑秃是真的存在的,但并不是因为鬼来给剃头,斑秃是一种皮肤疾病,引起的原因有很多,像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低下、皮肤皮脂腺分泌过于旺盛、真菌细菌和微生物感染、遗传因素、生活压力过大等等都会导致,而“鬼剃头”这只是老人们的一种迷信说法,因为斑秃总是会在不知不觉的时候发生,就好像是鬼剃头一样,神不知鬼不觉,等到发现时正在已经很明显了,如果出现斑秃的情况,首先不要着急,也不想要相信迷信,及时就医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斑秃也是属于脱发的一种,其实斑秃并不是偶然间发生的,在症状出现之前,我们通常会伴有脱发的情况,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因为很多人觉得掉发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也是属于正常的人体代谢,但如果掉发的数量过大,这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的人头发比较厚,所以刚开始出现斑秃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等到发现时通常都已经很大一块了,甚至已经出现不止一块了,所以很多人觉得斑秃是突然发生的,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很多人觉得斑秃是小事,过段时间头发就又长出来了,但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斑秃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越来越严重,从原来的一块可能会变成几块,甚至是十几块,非常影响美观,而且后期如果毛囊坏死了,就给治愈增加难度了。

从临床层面讲,实际老百姓说的鬼剃头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斑秃,这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并不会产生炎症,通常情况下会导致头发部分脱落或全部脱落。一般是由精神方面的因素或局灶出现的感染,在加上内分泌出现的异常,以及遗传方面的因素有关。

掉头发是我们生活当中非常常见的现象,每个人都会有掉头发的症状,通常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自然脱落的头发通常都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也会有个别的现象,比如头天晚上睡觉还是好好的。第二天早晨起床发现少了一块头发,老人称之为是鬼剃头,下面我们就来介绍鬼剃头怎么回事。

1、鬼剃头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斑秃,是因为突然发生的局限性斑片状的脱发性毛发病,病变处的头发是非常正常的,没有炎症或自觉性的症状,通常能够自行的缓解或复发,整个头皮毛发脱落被称为是全秃,如果部分脱落称为普秃。

2、很多朋友神经精神方面受到了创伤,长期的焦虑或悲伤精神变得紧张,情绪不安等情况,都可能会导致头发的脱落,在遇到惊吓或焦虑以及紧张情况下,会导致病情的加重,这种情况是精神因素导致的鬼剃头。

3、病灶感染也会诱发鬼剃头,主要是细菌的感染导致血管出现血栓或小血管发炎,使之支配范围的毛发雪共出现障碍,导致头发成片的脱落。

4、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比较多,这类患者往往会合并鬼剃头患者,一种或几种自身免疫性的疾病,都可能会导致鬼剃头疾病的发病率也会高于健康的人群。

5、鬼剃头与遗传的因素会有直接的关系,一般家族史约占10%到20%,除了母女同时患有鬼剃头之外,双胞胎身上也会出现,如果是哮喘,鼻炎,湿疹等遗传性过敏的患者,患有鬼剃头的几率会更高。

当我们找到了鬼剃头的发病原因之后,就能够及时的接受治疗,治疗鬼剃头不能病急乱投医,也不能过度的担忧费用过于昂贵,更不能够乱用一些偏方,以免会导致病症的加重,也会影响到自己的生命。日常生活当中,尽量避免受到精神方面的刺激,一旦出现了内分泌异常的情况,就需要及时的调理。

对于斑秃,中医有其独特的疗效,中医治疗主要就是要辩证论治,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体质等来对症用药,因此可取得更好的疗效。对于斑秃是有多种分型的,可以根据不同的症状来选择中成药或是中药汤剂来治疗。

斑秃中医辩证治疗的方法有很多,中成药,汤剂,或是外用草药,都可取得不错的效果。只要患者面诊医师,对症用药,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具体的斑秃中医辩证疗法有哪些呢?下面来给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些。

一、脾胃气虚型斑秃患者,治疗要以健脾益气为主,可以选择 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物组成:莲子肉5克,薏苡仁5克,砂仁5克,桔梗5克,白扁豆7克,白茯苓10克,人参10克,炙甘草10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

二、气血亏虚型的斑秃患者,治疗上要补养气血,可以选择八珍汤加减;方药组成:人参9g,白术9g,白茯苓9g,当归9g,川芎9g,白芍药9g,熟地9g,炙甘草5g。

三、肝肾不足型的斑秃者,治疗则着重于补肝益肾,可以选择七宝美髯丹加减;方药组成:赤白何首乌10克,白茯苓5克,牛膝5克,当归5克,枸杞5克 ,菟丝子5克,补骨脂24克。

四、阳盛阴虚型斑秃,治疗当以清热养阴为主,可以选择 养阴清肺汤加减;方药组成:大生地6克、麦冬5克、生甘草5克、玄参5克、贝母3克、丹皮3克、薄荷3克、炒白芍3克。

五、肝郁气滞型斑秃,治疗要以疏肝理气为主,可以选择 逍遥散加减;方药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六、血瘀毛窍型斑秃,要以活血祛瘀为主,可以选择 通窍活血汤加减。方药组成: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红枣七个,红花9克,老葱3根,鲜姜9克,麝香0.15克。

另外还有一些中成药治疗斑秃也很不错的,同样也需辩证选择:

一、血虚风燥型的斑秃,可以选择中成药:斑秃丸或养血生发胶囊;

二、气滞血瘀型的斑秃,可选择中成药加味逍遥丸或大黄蛰虫丸;

三、肝肾不足型的斑秃可用二至丸或七宝美髯丹、右归丸等,都适宜;

四、气血两虚型的斑秃,中成药可选择 八珍丸或十全大补丸,还有人参养荣丸。

可见对于斑秃的治疗,可用药物有很多,不管是中成药,还是草药汤剂,根据不同的类型,都有多种药物可选择,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外用中草药也是可取得不错的效果的,因此斑秃患者想更快的恢复头发健康,建议可及时面诊医生,通过辩证后对症用药,相信可取得良好效果。

下面讲两个真实病例:八十年代初期,我父亲谷道存在文渠医院当业务院长,我在完小读书!当时计划生育抓的正紧。村里抓来很多结扎对象,怕她们跑,有专门看管人员,所谓的棒子队!当时病房住满了,有一个人住在手术室门前有一个走廊里,第二天早上好好的头发少了一个大约鸡蛋 大小的面积,皮肤光滑细腻不痒不痛,似乎看不到毛孔,床上衣服上没有找到脱落的头发,头发都去哪里了呢?人们都说是鬼剃头了,大呼小叫的都去看热闹,我也目睹了这一幕!吃饭时母亲问父亲鬼剃头怎么治?父亲说这个人很生气,村里超生的人多了去,怎么都没有抓到,就抓住她了?像伍子胥一夜愁白了头,需要用丹栀逍遥丸加减来治疗,当时我上小学,一脸懵逼带着疑问,场景至今难忘!前些年,我的一次意外经历,让我的骄傲之情更加炽热了几分。

那是我在广州认识的一个东北的好朋友叫梁庆梅,在学习了中医技术之后,到国外发展,把针灸诊所开得红红火火。

这一次,梁庆梅回国,忙里抽闲找我叙旧,顺便还带来一个老外。那是她在国外结识的朋友,此次也是来中国办事儿,故而同行。

我的朋友告诉我,这老外有一个难言之言,就是斑秃。

斑秃,俗称鬼剃头。就是脑袋上的头发,说不定什么时候,忽然脱落一块,边界清楚。

我的朋友试图用中医针灸的办法调理,效果不好。她听说我是祖传中医,所以就特意问我要办法。

我一看,觉得好笑,心想,看来人类都一样,外国人也斑秃啊。

我仔细一搭脉,发现脉细数,舌红,苔薄黄。仔细一问,患者40多岁,近些年感觉自己力不从心不如从前。

我想了一下,凭借记忆,写了一个方子,看老外人高马大的,药量也加大了点!

制首乌25克,生地、桑椹各20克,女贞子、白芍、黄柏各15克,墨旱莲18克,黑豆30克,黄精18克,牡丹皮12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1月剂看效果。若虚热之象明显,酌加知母。

我这个朋友也是懂中药的。她看到以后,立刻收好,说有空试试。

后来,她们就回到国外去了。

就在我几乎忘记此事的时候,一次,我的朋友给我打来越洋电话,说那个外国人,在服了中药以后,大概二十多天吧,发现有细小的头发从斑秃处长出来。随后,遵原方又用了一个多月,头发彻底长出来了。

为此,老外乐坏了,说有机会,还会到中国来,当面道谢。

我听了,也很高兴。

其实就拿上头这个外国斑秃患者而言吧,他舌红,苔薄黄,脉细数,年过四十,自觉身体日衰。这个显然就是肝肾不足、阴血亏虚、虚热内扰所致的脱发。

什么意思啊?四十岁以后的人,无论啥人种,肝肾不足是肯定的了。肝肾不足,就是肝肾精血不足。精血不足,则人体内阴血就容易亏虚。阴血不足,就会生内热。内热扰及发根,再加上精血不养于发,所以就斑秃。这里的逻辑关系,不用我多说,人人都懂。

既然如此,那就补益肝肾精血,不让阴血亏虚,同时再清退虚热,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好,你看上头的配伍——

制首乌25克,生地、桑椹各20克,女贞子、白芍、黄柏各15克,墨旱莲18克,黑豆30克,黄精18克,牡丹皮12克,甘草5克。

制首乌、桑椹、女贞子、黑豆,这是补益肝肾精血的。

生地、白芍、黄精,配合女贞子和桑椹之属,可以滋阴清热。

黄柏一味,可以清相火、坚阴。牡丹皮,用于清血热。

这样一来,虚热退了,阴血足了,肝肾不亏了。问题不就好办了吗?

你可能会说,谷医生,你这方子真不错。

错啦,你记住,我造诣太浅薄了,是中医路上的小白,怎么可能拟出这样的好方子?

这方子,是唐老师送我的一本书《验方大全》里看到的,看这个方子以后,觉得挺好,就收藏起来,偶尔运用,效果还是有一点的。当然,我技术太差,不明要领,所以难以达到老师运用此法时的效果。这是我天资驽钝所致,没办法。

不过,我不行,不代表别人不行啊,不代表同行不行。所以,我把这个经验,在今天用文字的方式写出来,希望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应用。最好是更多的同行,可以借鉴参考, 日后提高技艺。咱们大家一起为患者服务,这多好啊!当然,非专业读者,最好也收藏起来,日后有机会的话,可以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我相信,如果辨证准确,它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

最后,还是那句话,我用中国的方子,治好了外国人的斑秃。我骄傲,我自豪,我是一个中医世家传承人。哪怕,我是只是一个小白。

所以我为我是中医世家传承人而感到骄傲。

第一,我掌握了一点可以助人的技术。

第二,我通过对中医的学习,了解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作为一个中国人,能体会到祖国文化的魅力,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所以要加油 努力学习,写一部分临床上遇到的认为有价值的心得体会分享出去,也算是为弘扬中医,传承中医做一点点贡献吧!

【吴冬焕市长寄语】中医中药进万家,绿色健康你我他。

【赵安业老校长寄语】推广中医养生,呵护百姓健康。

【唐祖宣国医大师寄语】活学活用,临证加减!

中医适宜技术融入妇幼保健院推广项目

邓州市妇幼保健院

聊妇幼那些事(八)

经方治产后病心得体会

命题者:崔松涛

提供者:谷道存

整理者:谷红玲

指导者:吴冬焕

点评者:赵安业

评审者:唐祖宣

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

你好,我是谷红玲,中医世家传人,中医学科带头人,中医爱好者,中医知识传播者,中医领域小学生,同时一直在妇幼保健院上班,自然接触的都是孕产妇和婴幼儿,所以这方面经验丰富了一点,我把这几十年积累经验分享给大家,也算是为弘扬中医,传承中医做一点点贡献吧!

前些日子,有读者朋友留言问我,说她的肚脐周围总感觉饥肠辘辘样抽动样疼痛,不知道为啥?

我追问,到底什么时候疼?

但是,由于咨询的读者太多,很快,这个对话就被冲掉了。我再想找,已然如海底捞针了。

但是,这个事儿,我始终记在脑海里。

因为在我的印象中,问及此事的人,不少。

现在,我告诉你一句话——肚脐,是元神出入之门户,是元阳之所系,是阳气之阀门。阳气不足,肚脐先知。经常发作肚脐以及脐周疼痛的人,要警惕脾肾阳虚的问题。

我手头有一张很典型的医案故事,拿出来和你分享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姓顾35岁产后鸡鸣泻

这个人啊,从产后开始肚子不好的,大概有10多年了,间断性地出现慢性腹泻、便溏症状。

后来,有这么一阵子,大概是从就诊的一年前开始吧,此人每到早晨天快亮的时候,即四五点钟,就感觉到肚脐和肚脐周围疼痛,随后肚子里头开始咕噜咕噜直响。这时候搜肠刮肚疼痛必须上厕所。大便多夹杂不消化的食物,不成形拉完疼止感觉好受一些。

这个人为此也去过不少地方看,也到药店买过不少中成药吃(补脾益肠丸,乳酸菌素片)。效果不能说没有,但一直不见彻底控制。

到后来,问题愈发严重,此患决定好好看看中医,喝点汤药。

看的谁呢?是当地祖传老中医老院长谷道存老先生

刻诊,见患者脉沉,苔白,舌淡红,自述平日腰腹畏寒怕冷,一着凉就“饥肠辘辘抽筋”一样地疼,全身疲乏无力,喜温喜按。

经过肠镜检查,确定没有任何异常。

这时候,老院长开了一张处方,但见——

补骨脂15克,肉豆蔻10克,吴茱萸10克,茯苓15克,炒白术15克,苍术10克,山药10克,薏苡仁10克,五味子10克,乌附片9克,干姜6克,肉桂3克,炙甘草5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用药7剂以后,患者诸证都有所减轻,但是早晨依然会有腹泻。效不更方,继续用原方。只不过,炒白术增加到20克,薏苡仁增加到20克,肉桂增加到10克,乌附片增加到12克。

结果,这个药患者用了14剂,大便基本成型了,每日排便2次,早晨肚脐作痛、肠鸣之感消失,畏寒怕冷也大大缓解。

此后遵上方,又做了变化,去掉了乌附片、五味子、苍术、吴茱萸,加减拟方,患者再服一月,病情稳定,随访半年,未曾复发。

好了,医案我给你说完了。现在,我帮你简单分析这背后的道理。

其实,医案中患者的问题非常简单,就是典型的脾肾阳虚。

患者脉沉细,舌淡红苔白,腰腹部畏寒怕冷,全身疲乏无力,喜温喜按,这些都是典型的阳虚表现。

哪里的阳气虚弱呢?最初,一定是脾阳虚。你别忘了,患者系产后所得,产后一盆冰啊,产后多虚啊!慢性腹泻长达十多年啊。这十多年下来,完全可以让所谓的脾气虚,演变成脾阳虚。伤气日久,必然伤阳。这没啥好说的。

脾阳受伤,接下来会怎样?会牵涉到肾阳。脾作为后天之本,虽然受先天之本肾阳的温煦,但也能反过来,给肾阳作以补充。肾阳,需要脾阳的滋养。所以,脾阳虚日久,会导致肾阳虚。

好了,既然肾阳和脾阳都不足,患者就特别容易在早晨出现问题。

为啥?早晨,天快亮的时候,我们的阳气慢慢升起。肾阳作为一身之元阳,清晨就萌动起来了。肾阳升起,向上鼓舞,来到中焦脾胃。正常情况下,人的脾胃、胃肠就会得到力量,准备迎接人早晨的进食了。但是,如果一个人脾肾阳气不足,那么他的阳气生发在早晨就不充分。结果,到了中焦,遇到了一股寒邪,于是气机转头向下走,这就导致了腹泻。这也就是所谓的五更泻又名鸡鸣泻 。

这时候,患者的肚脐周围,容易疼痛。一来,胃肠寒热之气在这里争斗、纠缠,阴阳不调,气血不和,所以发为疼痛。二来,肚脐部位本身作为人体元神出入往来之门户,也是一身元阳之所系。脾肾阳虚日久,肚脐部位失于温煦,所以在黎明时分,阳气当升不升的时候,发为疼痛。

我们也可以这么讲,这肚脐,他其实是阳气的一个阀门。脾肾阳气充足的人,就不会有异常。脾肾阳虚的人,肚脐和肚脐周围,就容易出现疼痛,以及肠鸣。

实际上,关于肚脐和阳气之间的关系,我以前曾经在文章中明确解释过。我说过,肚脐周围如果出现不由自主地“饥肠辘辘样抽动”,即所谓“动气”,往往说明阳气不足。另外,古代的一些医案中,也有通过补益阳气来改善肚脐疼痛的先例。如果你仔细看过我的文说,应该对此是有一定了解的。

好了既然问题已经找到了,那我们就通过温补脾肾之阳的办法,来解决医案中患者的问题吧。

现在,我们再品味一下老师开的方子——

补骨脂15克,肉豆蔻10克,吴茱萸10克,茯苓15克,炒白术15克,苍术10克,山药10克,薏苡仁10克,五味子10克,乌附片9克,干姜6克,肉桂3克,炙甘草5克。

这里头,显然是四神丸的加减。

四神丸,是《证治准绳》里头的配伍,基本组成就是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和吴茱萸。其中,补骨脂温补肾阳。肉豆蔻,温补脾阳,兼能止泻。吴茱萸暖脾阳,五味子收摄止泻。

在这个基础上,老师用茯苓、白术、苍术、山药、薏苡仁来健脾利湿,用淡附片、干姜、肉桂来温补肾阳。全方就大功告成了。

至于说以后的加减,也都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设置的,没有大的变化。

可以说,这就是一张,以四神丸加减为主要思路,以温补脾肾之阳为基本治则,来调理肠易激综合征的案例,很典型,值得我们探讨。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问,是不是所有的肚脐周围疼痛、肠鸣、腹泻,都可以用这方子来应对啊?我说,不是的。可能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还有很多。其中,脾肾阳虚是最典型、最多见的病因,而非唯一的病因。有些人,在脾肾阳虚的基础上,夹杂肝郁的问题。有些人,则是单纯的脾虚湿盛或肝郁脾虚。有的人,属于肝郁脾虚,内有郁热。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辨证施治。我上面介绍的经验,只能针对常见的脾肾阳虚。至于其他的病因病机,我以后再慢慢介绍。

因此,文中配伍,仅供参考。非专业读者,要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如果用得科学及时,我觉得,它是可以帮助不少人摆脱窘境的。 

【吴冬焕市长寄语】传承中医文化,健康万户千家

【赵安业老校长寄语】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唐祖宣国医大师寄语】:用药如用兵,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中医讲整体观念,辩证施治!灵活运用,随证加减!

中医适宜技术融入妇幼推广项目

邓州市妇幼保健院

聊妇幼那些事(九)

经方治妇科病心得体会

命题:崔松涛

作者:谷红玲

指导:吴冬焕

点评:赵安业

评审:唐祖宣

来源:王清任是清代医学家(1768-1831年),字勋臣,医术精深,写成《医林改错》。王清任精究岐黄,其五个逐瘀汤,各方多以川芎、当归、桃仁、红花、赤芍为基础药物,均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常灵活运用逐瘀汤随证加减……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妇科学》

大家好,我叫谷红玲,中医世家传人,中医学科带头人,中医爱好者,也是医学领悟里的小学生,一直在妇幼保健院上班,接触的自然都是孕产妇和婴幼儿,所以这方面经验丰富了点……我把这几十年积累经验,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也算是为弘扬中医,传承中医做一点点贡献吧!

最近这段时间,在我的后台上,咨询关于产后抑郁,脱发,视物不清,怕冷,身痛,便秘,乳汁少的朋友不少。我觉得,应该给大家写点什么。

产后抑郁,脱发,视物不清,便秘,怕冷,身痛,奶水不足的比较多,源于什么呢?

很多人会想到,一定是失血过多所致。女人生孩子,哺乳孩子,那都是伤血的事儿。血虚了,自然影响到奶水不足,便秘,怕冷,身痛,视力模糊以及脱发,抑郁寡欢等妇科问题。

这么说有道理。但我想说,还有一层问题,容易被很多人忽视,这就是肝郁血瘀引起的产后抑郁,乳汁不足,便秘,怕冷,身痛,产后脱发和视力问题。

和血虚比起来,肝郁血瘀,似乎更普遍。

我还是给你举个例子吧。

80年代初期在邓县老中医院二病区跟唐祖宣老师学习的时候,唐老师讲到“逐瘀汤”,给我们学生们说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话说一个县委领导的子女,年纪33岁,恰好是生育的黄金年纪。

本来,结婚多年不孕,经过治疗怀孕,从怀孕开始一切都挺好的,孩子也是足月顺产,男孩 ,8斤8两。

结果,谁也想不到,孩子在出生后的第三天,竟然出现大人困倦手臂压到宝宝 鼻子导致呼吸困难,最终夭折了。

十月怀胎,生下来才3天,就匆匆和这个世界告别。做母亲的,心中怎能不痛苦呢?尤其是千辛万苦求来的好好 的人,压死了……

于是,这个女子,每日哭个不停,情绪不畅了,眼睛哭肿了,视物不清了,便秘了,乳汁没了,恶露也骤然减少,排不出来了。

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此女开始出现视物不清,脱发,便秘,无乳。一开始,是一把一束地脱发。后来,是一小片一小片地脱发,大便干燥如羊屎蛋。再后来,干脆大片脱发,一周不排大便。

与此同时,此人感觉到胸脘憋闷,上不来气儿,胸部胀痛,苦不堪言。

怎么办啊?当时有人建议,这个情况,不如看看中医吧。

于是,就去找当地中医院名人唐祖宣专家看中医。(当时我在跟唐老师学习治疗脉管炎)刻诊,见脉弦涩、舌红,有瘀斑。

这个时候,唐老师给开了一张方子。这个方子,就包含了逐瘀汤。咱们看一下——

当归、香附各15克,川芎、桃仁、赤芍、柴胡各9克,炮姜3克,制首乌30克,女贞子18克,决明子15克,郁金12克,甘草3克。

开多少呢?仅仅7剂。

结果,这7剂用完,患者脱发的现象被止住了,不像以前那么容易掉了。这时候,医师在方子里头加入了枸杞子和山萸肉.决明子和菊花 女贞子和花粉,肉苁蓉等继续服用一月。

到最后,患者不再脱发,而且原先脱发处有新发长出来。6个月以后,一头乌发重新长出,便秘好了,眼睛明亮了,整个人都精神好转了,似乎已经从丧子之痛中走了出来。

这里头,有什么道理呢?

我给你从头分析一下。

这个女子的问题,就在于肝郁血瘀。

孩子生出来,三天时间,就离开这世界。当妈的肯定受不了。重击之下,难免肝郁气滞。她当时日日哭泣、情怀不畅,可知肝郁无疑。

肝主疏泄。肝郁则气滞。气为血之帅。气滞,不能帅血而行,所以血瘀。血瘀的写照是什么?就是当时患者恶露的减少,排不出来了。当然,患者脉弦涩、舌红有瘀斑,这都是有淤血的表现。

中医有一句话,叫做淤血不散,新血不生。就是说,一旦体内有淤血这个病理产物,那么会直接导致新鲜血液的生成。这个时候,淤血又变成了病因。就上文女患者而言,只要有淤血在身体里不被化解,那么就不会有新血生成,不能濡养目系,滋养发根,下润肠道。于是,脱发在所难免。

那这个时候怎么办?

第一步,疏肝。肝气顺畅,淤血才有化散的希望。

第二步,活血。活血化瘀,新血才会顺利生成,滋养头发。

第三步,滋补肝肾。肝肾作为精血之源,是给眼睛,头发和肠道滋润提供养分的保证。

看到这里,你就该理解上面我所说的配伍了——

当归、香附各15克,川芎、桃仁、红花 赤芍各9克,炮姜3克,制首乌30克,决明子15克,女贞子18克,郁金12克,甘草3克。

这里头,郁金、香附用于疏肝行气。当归、赤芍、桃仁、川芎用于养血活血化瘀止疼。炮姜散寒温经,以促活血化瘀之效。决明子明目润肠通便,制首乌,女贞子,补益肝肾,扶助正气。

你注意啊,这里头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组成逐瘀汤配伍。这个配伍,有的认为源于《傅青主女科》,有的认为源于《景岳全书》。但不管怎样,方子都是一样的方子。

这几味药,最初是用童便和黄酒各半来煎服的。现在不会这么做了,一般就是煎煮的时候加点黄酒,米醋或者干脆啥都不加。

这个方子,是活血养血,温经止痛的,用于改善女性产后血虚寒凝、淤血内阻的状态。女人生了孩子以后,失血,体虚,易受寒邪,脱发便秘乳汁不足怕冷身痛抑郁诸证用这方子挺好。据说,在我国多个地区,女子产后经常用这个。

上面医案里的配伍,就是在逐瘀汤温经活血止痛的基础上,酌加疏肝理气、活血润肠和补益肝肾明目止痛之品。它属于逐瘀汤的延伸。

道理,其实很简单,一说就透。只不过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女子产后抑郁寡欢,视物不清,便秘,乳汁不足,怕冷身痛,脱发的一些基本原因。

正如我之前所说,就是肝郁血瘀。

女人生孩子以后,我跟你讲,情绪波动特别大,总是闷闷不乐,泪流满面。她也不想这样,但没办法,这是体内激素水平急剧变化的结果。这个状态下,最容易产生肝郁的问题。

而肝郁,下一步就是血瘀。肝郁血瘀,会直接影响到产后恢复。其中产后抑郁,视物不清,便秘,乳汁不足,怕冷身痛,脱发就容易在这个阶段出现。这个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有些女子不明白,觉得这是血虚,生了孩子丢失气血所致。这个想法,也有道理,有些人也确实可以通过补益气血的方法来改善。但是肝郁在这里所起的作用,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说,产后视物不清,抑郁寡欢,便秘,乳汁不足,怕冷身痛,脱发的女子,你要看看自己的舌头了。如果舌有瘀斑,产后情绪还特别不好,家里外头闹心事儿一大堆,伴随胸闷、协肋疼痛,吃不下饭、苦闷欲哭等现象,你要高度重视肝郁血瘀引起视力脱发便秘怕冷身痛抑郁的问题。上面的方子,你可以做个参考。如果要借鉴,你务必找个中医看看,确认自己的症候是否合适。合适了,再用,不合适,不要用。

说起来,女性为了生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生育的过程,是对女性生理系统的一次改造。这个过程结束以后,女子会有很多问题出现。对此,我们要理解,要给予关爱。还好,我们有老祖宗留下博大精深的法宝!治疗各种疾病的秘密武器,中医治病的各种钥匙都给我们了 ……它给天下女子带来的帮助,喜悦之情是难以言表的。我在这里不做多述!

【吴冬焕市长寄语】中医是科学不是玄学,中药治身病还治心病。

【赵安业老校长寄语】弘扬中华国粹,传承中医文化。

【唐祖宣国医大师寄语】: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辩证施治!在临床使用中一定要注意随证加减,灵活运用!我介绍不到位的地方太多了?我是中医知识传播者!

中医适宜技术融入妇幼推广项目

邓州市妇幼保健院

聊妇幼那些事(十)

浅谈经方治疗妊娠皮肤瘙痒

命题者:贺占龙

提供者:谷道存

整理者:谷红玲

指导者:吴冬焕

点评者:赵安业

评审者:唐祖宣

大家好,我叫谷红玲,中医世家传人,中医学科带头人,中医爱好者,中医知识传播者,同时也是医学领悟里的小学生,一直在妇幼保健院上班,接触的自然都是孕产妇和婴幼儿,所以这方面经验丰富了点……我把这几十年积累经验,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也算是为弘扬中医,传承中医做一点点贡献吧!

谈怀孕那些闹心事?

话说有这么一个孕妇,啥毛病呢?就是肚皮总像虫子爬,百虫绕心,刺挠!

她叫马丽雅,邓州市小西关人,当时25岁。只要她一安静下来,腹部就不能贴着衣服,或者贴着被子,要不然就刺痒难忍,好像有蚂蚁在身上爬来爬去。

比如说吧,她在单位上班的时候,手不停隔着衣服挠皮肤,用手指甲掐皮肤,或者用手指拧巴皮肤,扯拽衣服,或者不让衣服挨着肚皮。要不然就痒,根本就停不下来。

再比如说吧,她在晚上睡觉的时候,被子只能盖在除腹部以外的其它位置上,不然就刺痒,无法入睡。

但是,所有这些,只是在她安静下来的时候发生。不安静的时候就好了,怎么摩擦腹部皮肤,她都不带痒的。

这是啥毛病啊?皮肤瘙痒症?不是。神经官能症?不是。皮肤过敏?也不是。妊娠皮肤瘙痒症?

最后,没办法了,家里人带她看中医。

首诊,见患者舌象正常,神智清楚,挺健康的一个正常孕妇37周,只不过脉象偏涩。

这时候,祖传中医谷道存老院长想来想去,就开了一张方子。但是谷老说得很谦虚,表示这等疑难怪病,只能尝试着治疗,他也没把握。

啥方子呢?医案记载,就是膈下逐淤汤。其中,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各6克,其它药材都是3克。每日一剂,水煎分4次温服。

结果,孕妇用药15剂以后,诸证悉平,上班、睡觉的时候再也不痒了。

那么,什么是膈下逐淤汤?我得给你介绍一下。

膈下逐淤汤,是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里头记载的方子。它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方子。基本构成,就是五灵脂6克,当归9克,川芎6克,桃仁9克,丹皮、赤芍、乌药各6克,延胡索3克,甘草9克,香附4.5克,红花9克,枳壳4.5克,水煎服。

这里头,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红花、五灵脂,都是活血的。乌药、延胡索、香附、枳壳,这些都是行气止痛的。所以这个方子总体功能,就是行气血、止痛。

当然,这个配伍,后世医家在用量上会有各种变化。比如说上文医案里头,就是独取桃仁、红花、赤芍、当归,重用6克,其他的3克。这显然是行血为主,行气为辅,而且削弱了它本身的止痛之效。

这膈下逐淤汤,是王清任系列活血化瘀方药中的一个。这一套方子里,最有名的是血府逐瘀汤。这些方子有什么差别,我以后再给你讲。咱们还得言归正传。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啥用这个活血化瘀的方子,能治好孕妇的怪病呢?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基本常识。这就是皮肤作痒,这个在中医看来,是“受风邪病”。就是说,患者的肌肤,有一个邪风在吹。这邪风一吹,人就刺痒。这个是中医的传统理论认知。

既然是有风邪作祟,那这个风邪从哪里来的呢?

为了分析出这个问题,咱们得看患者的发病规律。

你看,这患者是有衣被贴在皮肤上就痒。没有衣被就不痒。这说明啥?患者在“拒按”。拒按,就是在拒绝接触、按压。和“拒按”相对的,还有一个“喜按”。喜按的意思是,有东西按压或者接触,患者就觉得舒服。

就中医诊断学来看,拒按,一般提示实证。喜按,一般提示虚证。比如说,一个人脾胃虚寒了,他喜欢用手捂着肚子,这就是虚证所导致的喜按。

那好,现在患者的状态,是拒按。这就意味着,患者所属为实证。血虚啦、气虚啦这些问题,和患者不挨着了。

那么,患者到底有啥实证呢?结合患者脉象偏涩的特点,可以大胆推测,问题在于血瘀。

血瘀,血被淤阻在一起了,形成了淤血,这不就是实证吗?淤血在内,影响了气血对皮肤的濡养,这才化燥生风啊。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我们既然要祛风止痒,就得行血养血啊。看起来,化瘀血,是势在必行的了。

于是,就用到了膈下逐淤汤。为啥非得用膈下逐淤汤啊?别的逐淤汤不行吗?因为患者病在腹部上,故用膈下逐淤汤。

你看,这个问题,不是也很好理解吗?

等把患者腹部上的淤血给化解掉了,腹部上肌肤得到血液的充分滋养了,瘙痒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所以说,这就是一张以活血化瘀之法,来治疗晚孕肚皮刺挠百虫挠心的例子,它还是很典型的。

当然了,生活中,类似医案里患者的病情,不多。谁没事儿肚皮痒啊?即便是有些人的皮肤顽固瘙痒,也未必是淤血所致,更多的可能是源于阴血亏虚,或者源于其它皮肤病。

但是,这案例却提示我们一个重要信息,这就是“病从血中来”。

我们人身上的病,大部分,都源于我们的血液出现了异常。血好,人是没病的。血不好了,人才有病。

比如上文医案里的患者,由于血瘀,形成了瘙痒。

其它的人呢?有的因为血液中有血栓,淤堵在心血管或脑血管,这就导致缺血性心脑病。有的因为血液黏稠,血脂偏高,这就导致高脂血症。有的因为血压高或低了,这就是高血压或低血压。有的因为血糖太高了,这就导致糖尿病。用中医视角看,有的人血热了,这就导致少白头。有的人血虚了,这就导致失眠心悸心慌。有的人周围血管血液循环不好,就发展为手指尖麻木、刺痛、畏寒怕冷,不敢触碰物体……

总之,人这一生,从上到下,有太多疾病和血液相关。血主濡之。我们的身体,靠血来濡养。血不养身,这病说来就来啊。

好了,这个医案故事,我就给你说这么多吧。希望我这些啰嗦话,能够给您带来一点启迪。皮肤瘙痒顽固不愈者,不妨也考虑一下,是不是问题出在血瘀。咱们可以看看中医,好好辨证一下。如果确有血瘀的问题,不妨从活血化瘀入手,说不定能起到疗效。

【吴冬焕市长寄语】发挥中医优势,保佑百姓安康。

【赵安业老校长寄语】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

【唐祖宣国医大师寄语】经方配伍严谨!对症治疗,效果确切!尤其对待妇婴更要活学活用,用药如用兵啊!

 

 
 
上一篇:名医杜国富
下一篇:名医郝文元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版权所有:民间名医网-中科中新(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电话:010-89218016  
邮箱:18911881193@189.cn QQ:316065576 微信:18911881193  
京ICP备19016078号-2  
本站不提供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在线交易和产品咨询,个人购买者请到医院和药店咨询!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名医网微信公众号 民间名医通讯录 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