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记重庆疑难杂症专家 冯光元医师

记重庆疑难杂症专家 冯光元医师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治病瑰宝,为中国民众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几千年悠久历史使它成就为“一个伟大的宝库”,作为这个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的民间中医者是一个很特别的群体,既有精通中医并发扬突破的高人,也有凭借秘方福泽一地的名医,那些真实存在于民间的众多中医中药高手,以翔实可循的案例让人信服,书写着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时代的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这些在民间闻名遐迩的绝技医者,渐渐为人们所熟知。

 


 

一、救人初心敢于担当

中国自古有言“高手在民间”,许多精通武功、中医草药的不凡之人源于民众,隐于市井,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呵护一方百姓的生活与安康。1957年出生的冯光元,自幼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有个老邻居,名叫邓世良,当时已有八十几岁,腿脚不方便走路,其父是医生,她也因此学到了一些医药知识。从冯光元懂事起,她就经常给他讲述一些治病的良方,毫不保留地传授,并叫他去采来中草药教他辨别。人之初,性本善,家乡山野间的草木就这样成了冯光元“草药启蒙教材”。那时农村的经济条件和医疗条件都非常差,很多家庭连饭都吃不饱,根本没有钱到医院看病。采回来的草药,比如说可以治感冒、治头痛,治咳嗽什么的,邻居们就拿去吃。慢慢地,老前辈治病纾困,仁心仁术的精神在冯光元心里播下种扎下根,乡亲们的信任也更加坚定了他学习中医术的决心。到了14岁,他开始懂得了用一些医术和中药草来治病,还向懂武功的师傅学习治疗棍棒伤、疔疮刀伤之类的方法,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冯光元拜师学习的初心还是“治病救人,为大众排忧解难”。老师说过医治办法后,他就潜心地深入钻研探索,长期到大山里采摘中草药自行反复试服,不敢有半点差错。“我先用一种办法治,效果不行就再多找几种办法,那就行了,好得快”,这是本次采访中,冯光元先生最常说的一句话。走过四十多年的路,用他的话说至今“几个老师都不会治病,没有办法,现在他们的病都要找我治。”

和同时代许许多多的巴渝乡村人们一样,为了生活,为了养家糊口,哪里有饭吃有钱挣就往哪里去。大半生的光阴里,冯光元先生先后做过收购鸡毛鸭毛兔毛的“毛生意”、鸡蛋鸭蛋鹅蛋的“蛋生意”、专门卖给上海人大螃蟹的“海鲜生意”、卖买白酒的“酒生意”、修建高速公路的“小包工头”等等各种各样的活路,甚至远赴福建打工,儿子落生在此取名“建波”以示纪念。回顾那些为生存不顾一切打拼的日子,他颇为自豪的说“我知道汽车和火车上任何一个可以藏得下人的位置”,当然是为了“逃票”“省钱”。无论身处何地,无论生活如何变迁,这些经历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冯光元先生一直在用自己的医术和草药救死扶伤,自幼起对中医草药的喜爱和潜心钻研从未改变,也不曾停歇,他一边探索着中医药的隐秘传奇,一边在生存艰难中坚守着治病救人的初心。

他说“经过这几十年的努力,他治好了不少的病人,但是没有收多少钱,一般的话都是不收钱的。想给一点的就给一点,不想给的提点水果蔬菜什么,就这样都给大家治病。”经他手治愈的各种疑难杂症不计其数,“他研究出治疗帕金森、脑肿瘤、脑出血、肺癌、骨质增生、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办法,还抢救过濒临死亡的人,只要是哪里痛就治哪里,而且病情越重的见效越明显。”他说“我接手的病人就是两类,一种是医院治不了的(疑难杂症),一种是没有钱的(穷人)”,并强调“能去医院看的病不要找我”。冯光元先生的医治成效显著,从未出现过大小医疗事故,深受患者们的尊重和敬佩。谈起自己的行医人生,他认为要想人们信中医,看中医,成为一名合格的杏林医者,除了多学习多思考多积累,需要自己不断摸索才行,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冯光元先生的病人大多来自周边的四乡八里,口碑相传,他的草药秘方和仁心仁术,几十年来成为筑起众多乡里乡亲通向健康的一道温暖防线。

冯光元先生在中医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智慧的启蒙和影响下开启岐黄旅程,他认为“中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有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经方,也有校方和单方验方。单方是指在民间流传,对某种疾病效治疗效果好的药方。验方是指没有经过验证,但是在临床有治疗好效果好的药方。单方和验方都是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也是历代医学家治病救人的临证精华。有药味不多,药源之广,取材容易,使用简便、省钱省事等诸多优点。不仅对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对疑难杂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就不应该让它们失传。”这些思考深深影响着他长期的医疗实践。采访现场的屋门坐着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婆婆,就是冯光元先生亲手救治的患者。她85岁时还到地里收菜,跨过田垄时不慎摔坏股骨头,瘫卧在床,一家人的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找到冯先生用手法连续治疗十几天,便能下地走动,今年已过九旬,自理生活,身体健康。

问及什么样的中医才是一个好的基层中医,冯光元先生开诚布公地说他长期以来坚持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宗旨,在平时过程中做到了病人急需要的就是医者所要的。在行医时间上,不分白天黑夜;在接待病者上,不分是有钱人还是无钱人;在行医方式上,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治病救人是一个医者的神圣天职。只要为病人解除了痛苦,就是给我们基层中医最大的回报。忠实做一个救治病人的中医者,绝不是做金钱至上的商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今年已是95岁高龄的刘家婆婆,八年前左脚患重疾,中间的三个脚趾溃烂发黑,肉眼已可见骨头,脚背肿溃流脓,医院里治了两年无果,成天疼得抱着脚掉泪,有乡邻说这么大年纪了又这么严重,就不要治了,朋友介绍找到冯光元先生,经过上门处理和17天的手法治疗,老人家自己说脚不痛不用让冯先生来了,冯光元仍然建议她再到医院做输液治疗,之后痊愈,刘家人拿出300元感谢费,冯光元只收下了100元,“因为看着老婆婆疼得造孽,她能治好我就很高兴。”今天,亲眼看着这位老人家还端坐在渝乡民居前晒着半月未见的阳光时,直让人折服民间医者高人并不是传说。

生命至上,健康无疑是最大的民生。就像有专家说的那样:“中国有13亿人口,要维护这么多人的健康是一个巨大包袱,这个包袱仅靠西医是背不动的。”长期以来,中医药在维护普通老百姓健康方面同样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冯光元先生认为中医药可以就地取药,成本低,对于普通民众没有多大的经济负担,而且中医药治疗对于健康方面的副作用小,可以治标也能治本。中草药有着内涵丰富的药学理论,它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天人合一,药食同源,人类依靠大自然的馈赠保持着阴阳气血的平衡和顺畅。冯光元身处的巴渝大山,气候湿润,林木茂密,中草药生态原始,土生土长,品种多样,在民间确有很好的疗效。冯光元先生和妻子芳,还有家人和徒弟,常年在家乡的山区密林中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研制中草药,帮助求医的患者治疗伤情或者疾病。他说“我从来不去外面购买药材,都是用我自己亲手采的药、做的药,从来不用别人的药,一直到现在为止都是这样。”他将中草药切成片、磨成粉,再加上自己的手法,因人而异进行治疗与调理。40多年来,冯光元先生一直秉承“医者仁心,患者至上”的理念,全心全意为病患服务,用一名民间医者的精湛技术、博大的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全力呵护邻里乡亲健康,谱写了一曲曲健康使者的赞歌。老邻居,姐姐涂安平,今年58岁,前年发现乳头泌出血珠,疼得手不能触摸,医院说要做手术,费用二十几万,她马上转身向“主心骨”六哥(冯光元在家排行老六)求治,二周便解除状况,她说“我们全家只要身体有不舒服就找六哥,真幸福!”。妹妹涂安菊,今年51岁,四五年前也是因为乳腺增生疼痛难忍,自行包药后左胳膊红肿抬不起来,情急之下找到六哥医治,一周后症状消失,至今身体正常。冯光元生活的走马镇归属于九龙坡区,与江津区的双福新区相毗邻,走在这里的街头或乡间,和冯光元先生热情打招呼的人随处可见,几乎每个人都有与他高超治病技艺相关联的故事,他用自己的力量与善良之心保护着这里的父老乡亲。

二、立学立行恩泽患者

 


 

冯光元先生身材不高,神态亲和、盈盈含笑、质朴踏实,第一印象就给人一种信任感。在采访现场,我们也见到了他的一行病患,讲述了各自求医求治的亲身经历。

贺大模,男,今年69,三年前突患脑出血,不省人事,家里人送进重庆的大医院,医生要求立即做开颅手术,但被告知结果是要不下不了手术台,要不就是植物人,最常见的是偏瘫,因为开颅后伤到神经,可能生活不能自理。贺家的儿女孝顺,也备好了不菲的费用,但是姑爷建议能否先别签字,等找邻居冯先生给看看了再说。于是接来六哥,看后说能保守治疗,不用开刀,住了8天医院,冯先生上门服务,之后接到贺家驻医一个月,再接着每天送到冯光元家里医治一个月,从7月份发病,10月人就逐步恢复正常,开始能够打麻将,什么药都没吃了,一直健康地玩耍到现在。一起来到采访现场的除了贺大模,还有老伴儿、女儿、姑爷和儿子,最后儿子动情地说“看着我老爸从ICU病房出来时,顿时对冯先生有崇拜的那种感觉。非常感谢他,让我们的家庭完整了,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刘君兰,女,67岁,一个月前肚子疼,连续拉肚子三天,没有吃一点东西,掉了10斤肉。自己买些西药吃,又输了水,还是不见效,脸色发灰发黑,差点爬不起床。给冯先生打电话说了病情后,他当即拿来一包药服下,晚上10点再服一次,下半夜起就不拉了,人慢慢地就轻松,开始想吃饭了,“冯老师的看病技术是有点神奇的那种”。还有,她的老头子坐骨神经痛,开始也不相信民间中医和草药,“我说他那里不吃药不打针,你去看一下嘛”,结果冯先生治了20几天人就不跛,腰杆又撑起来了,他现在才相信了。

谢光清,女,今年54岁,其父于2017年5月份,在重庆的大坪三院确诊为前列腺癌晚期,全部淋巴,包括骨髓淋巴都已经转移,全身剧痛。开始两年,在医院吃药时疼痛还可以控制,但后来吃药已没有效果,听别人介绍后,儿女们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拉着老人坐上出租车赶到冯光元家楼下,老人疼得动弹不得,冯先生撑着雨伞到车边一看后,倒出半茶盅自制的草药给病人服下便返回市区,大约半小时,行至半路,老人长出一口气后自己坐起身来,说舒服多了,好像手也能动了,脚也能抬起来了。我们说真的有这么神奇吗?经过一段时间的医治,父亲甚至能够自己上下三楼。药医有缘人,我们为父亲感到高兴。如今虽然父亲已经病逝,但他是在没有痛苦的尊严中离开,全家人都感到很欣慰。如今,常来走马镇的谢光清成了冯光元先生癌症医术的“义务宣传员”,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同爸爸一样能解除病痛”。

向朝福,男,今年65岁,前些年患腰椎间盘突出,躺下就起不来,后听人说起冯光元先生的神奇医术,“冒着风险来看病”,不吃药也不打针,用手法治疗了几次就好了,如今已时隔三年也没有再复发,不用再来找他(冯先生)了。还有,大儿子是红岩大货车的驾驶员,拉车门时不小心摔下严重受伤,只能靠人搀扶倚在沙发上,向冯先生求治后,仍然是“不吃药也不打针,用手法治了两次就好了”。再有,我的儿媳妇四年前生了孙子,因回奶造成胸部一侧肿痛,还是找到冯光元先生,“不吃药也不打针,用手法治了两次就好了,都没有再发”。现在,“他是我们全家的保健医”,谁有点什么毛病,都会来找冯先生治疗。

黄益明,女,今年66岁,10年前左手腕内侧长了个大包,不能洗碗洗衣服做家务,找冯先生用手法医治,没打针没吃药,“啷个好的我都不晓得”,一直到现在没再发过。和她一起来的老伴,五六年前腰椎增生,也是冯先生不打针不吃药治好的。现在是一有病就找他,“你治不好的话别人是不会找你的”。

张定蓉,女,今年54岁,干农活多,身体不好,经常会累得全身哪里都疼,看过一些医生也没说是什么病,反正止痛药吃过不少,后来通过堂姐介绍,抱着试一下的态度来找冯医生看病,“不吃药也不打针,就用手法帮我治好了。现在如果身体哪里还痛,就会来找他给看看”。

李春燕,女,今年34岁,是两个孩子的年轻妈妈,因与冯光元沾亲带故,知晓他的医术,当生下二宝时,不仅在剖腹产当天就把冯先生接到家里医治刀口,消除痛苦后得以好好休息,而且在没有奶水时,也是依靠冯先生的医治手法重新恢复哺乳能力,坚持给孩子喂奶一直喂到一岁多。

黄益凤,女,今年57岁,一位热情精干的川渝女子,因腰椎不好走不了路,感觉腿要短好长一节似的,三年前经过冯光元先生的手法治疗了十几天以后便慢慢见好。他们本来也是熟人,一来二往的就更熟了,冯先生提出要收她做徒弟,学习治疗的手法和医术。“开始我说年龄大了,自己也有事情在干,怕学不会,冯老师说没事,你慢慢来”。对于自己的师傅,黄益凤说找来看病的大多是乡里乡亲,他的医术基本都是义务的,而且他毫不保留,全部教授给自己,包括那些草药,都是师傅带着到大山里采撷、辨认,现在自己也可以给人看病了,这是“与民间医者的缘分”。她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他对每一个人,对每一个患者都是全心全意的,你来看病来的话,他是想方设法要给你治好。说到对师傅和自己学习的医术,黄益凤认为10个人有1个人信就可以了,只要他(病患)好了,大家都好。我们的心情就是这样,只要患者不是痛苦,钱无所谓,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中医药作为实践医学,能否生存发展,取决于大量的临床疗效,取决于老百姓的口口相传,能否赢得更大的疗效,则取决于一个“仁”字,因而我国古代医家称之为“仁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医药相对边缘,像冯光元先生这样的乡村医者有着自己更深刻的感受,他说他长期以来坚持实践,为无数个病人治好了病,解除了他们的痛苦,他心里感到十分的高兴,也有十分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当患者对他说冯医生谢谢您时,他觉得这是民众给我最大的肯定和回报,这也就是对他坚持用中医药治病救人最大的动力。如果说是只为了金钱的话,他就不会是这样,早就很发了。当又有新的病人来求诊时,更加坚定他用中医药治病救人的信心,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事业必将重新发扬光大,焕发新的光辉。

无论走在哪里,看到身边的草草木木,冯光元先生总是会不经意间就指着或采下来说这是什么药,能治什么病。别人欣赏的是风景,但在他的眼里“有用的草才是宝贝”,一份痴迷跃然眼前。

冯光元先生认为基层中医的未来要从现在抓起,国家应该加大对中医事业的扶植和培养的宣传,坚持中西医并重,逐步恢复我国的国学医疗,特别是通过今年新冠病毒疫情的攻坚治疗,是对我国中医药治病最大的重新定位。中医药学的未来在青少年身上,因为中医的医疗技术深奥无比,给病人用药要准确,计量要适当,就必须诊断要准确,就需要积累很多经验,所以要从小培养。

从中医师来讲,要想成为一个中医者,必须心里相信中医喜欢中医。中医药是我国的国学医疗技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医疗文化是国学医疗学的根本。中国民间蕴藏着丰富的中医中药根基,要重视它的挖掘和保护。

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挑选一批优秀的有天赋喜欢中医药文化的青少年,他们天生的爱好与兴趣发于内心,用传统的师承方式进行培养,使他们成为中医师来传承和光大中医事业。

三、 手到病除初心有情

 


 

冯光元先生在现场治疗帕金森症患者(右)

冯光元先生认为给病人看病最大的体会是病情要认准,施救要适当。还是以2016年贺大模的脑出血为病例,他说当时病人送到医院,要动手术,费用20多万,家人给他打电话,问冯医生这个病你能治吗?他说可以治,但是你不要手术,因为冯医师信不过他们西医动手术,他之前接触的几个病人就是动了手术后死掉的。冯医师用自己的方法及时进行了处理,告知病人家属要设法灌下我给的药,先把这个病人一直很高的血压给降下来,服下药后病情开始稳定,次日早上医生也很惊讶,说看血压和心电图的话,马上就可以出院。病人坚持在医院住了8天,之后的22天是他的儿子女儿女婿三个人轮流来接冯医师到他家里去治病,冯医师说就治疗一个月,多一天的药都不给你吃。一个月后到新桥医院一检查,脑部淤血吸收了50%,接着他们又上门来继续治疗,时间又过去一个月,让病人再去检查检查,他却说“我好都好了,天天打牌,天天都在耍,又没有什么后遗症,要不说得病,外人都看不出来,用不着去医院检查了”。像这样严重的脑溢血病人,甚至还有坐轮椅的,冯医师就治好过三个。

一句“药不投方用船装”,道出他的深刻医道。多年的行医经历,冯光元先生见过无数的病人,他认为如果现在检查出来得了癌症的病人,最好不要去放疗、化疗、穿刺,而是用中医药的保守疗法调理。癌症在中医里叫疔疮,西医来了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癌症。按西医的办法就是放疗化疗,把红血球白血球全部杀死了,一个人身体再好也经不起这种重创;用穿刺的办法,则会让癌细胞扩散,达到难以治愈的地步。如果说采用中医保守疗法,给他解毒,控制好癌细胞的扩散不让它恶化,就可以治好。他特别列举了一例:我曾经接诊过我们镇上的一个肝癌病人,老婆原来就有病死掉了,儿子女儿只有十二三岁,家里穷没有钱去大医院治病,就来找我,没收他一分钱,教给他治病的药草方,他本来就住在山上,让他自己去采了弄来吃,吃了一年多,说这个药不好吃,我说能治你病就行,现在已经五六年了,他还健健康康地活着,养了几十头猪,还要再办猪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个人的哥哥,同样也是肝癌,因为有点钱,进了大医院,才一个月就病逝了。

长期在民间独立行医的医者冯光元先生对中医药的发展满含期待,他说“中医发展任重远、渊源,除了正确的运用中医药理,还需要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中西医结合的方向是理想的发展趋势,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学习中医,了解中医,传承中医,并发扬光大。”

为此,冯光元先生讲述了一段亲身经历。2003年他承建走马镇的一段道路,工程爆破时飞起的石块把他年轻司机张晓峰的头“打烂了”,当时人就不行了,四肢摊开,像死人一样,旁边人说可能死都死了,没办法救了,就给他打电话,十几分钟赶到现场,他说不行,要救!马上联系车子把人送到重庆新桥医院抢救,一路上冯光元用自己的医术手法控制伤员的出血,使其不朝外流,到了新桥医院,医生们都说老冯你就是拿20万也救不活的。“我说你不管,你用你们的治疗方法,我用我的治疗方法,我们相互之间一起来给他治。”最后是西医用手术的办法把打烂的脑壳骨头给重新安好、缝好,而时为冯老板的他则用自己的办法给伤员医治,七天就出院了,共花费39500元。出院后,冯先生又接着用自己研制的中草药治疗了两个月,全部恢复正常,没有一点后遗症。在他看来,这是一个中西医结合治病救人的好案例。

冯光元先生还呼吁社会各界要重视传播简单的中医里养生知识,使中医的自我简单疗法,成为当今民众生活中的一部分。

漫长的民间医者生涯,使得治病救人与自己的生活始终交织在一起,占据了冯光元先生的全部身心,他无怨无悔的坚持和付出,尽心尽力让患者康复身体,健康快乐就是他希望所有人追求的人生坐标。他认为,医者应该做到广结善缘,以解决人间痛苦为根本宗旨。当问及他的梦想时,他清晰而坚定地说“我想要开一个康复医院,就是做理疗或者康复那样的医院,可以收纳更多疑难杂症的病患。不能只想着钱,收很高的费用,能保持运转就行。向为他们解除疾病和痛苦挑战,研究出治疗那些难病怪病的有效办法来,为民族医学做出更大贡献。”然而,他面临现实最大的挑战是受困于无资金无场地,于是他最大的资源就是自己与高超的医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冯光元先生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以仁术诚善济世人,以仁心慈悲待世人,孜孜以求民间医者之道,随缘就诊,攻克疑难杂症常出奇功。民间有这么多瑰宝,真是一方民众之大幸。坚信在民生需要和民生选择下,冯光元们的民间高人那一人一策的个体化诊疗模式、丰富多彩的诊疗方法、真材实料的用药之道等在防病治病中效果确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为他们而开启的寻访之旅没有尽头,永远通向健康和幸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