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站内公告
 
  最新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知名中医  
 
   
 
关于传统中医理论融合创新的一些思考
作者:www.chuanqigongchang  来源:中国民间名医网
 
关于传统中医理论融合创新的一些思考
     ----吴俊涛   
  
  中医是华夏民族数千年来不断与疾病抗争而获得的宝贵的临床经验的总和。无数前贤将散乱的治病经验进行逻辑整合,逐步系统升华成为一个理论体系,它的集中表现就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扁鹊心书》等著作。中医守护中华民族健康的历史功绩无需赘述。但是,我们应当知道两千多年前建立的理论体系有其必然的历史局限性。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学进步日新月异,而传统中医理论却依然守旧封闭,未能与当今其他相关科学汇合交融,这显然不符合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们知道科学和文化的概念不同,虽然其本质上有很多相通重合之处。“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应该是其主要的区别。譬如,我国传统文化上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可以说是文学历史的高峰,后人在此类领域可能难以再次问鼎其繁荣之势。再如,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的书法之美,后世也难以企及其风神。可是中医不像这些文化艺术,而更应倾向于科学的“求真”。文化艺术上的“求美”属性导致可以有“圣人”出现,比如文圣、诗圣、书圣、画圣等,而科学的特征“求真”注定了没有科学的“圣人”。何曾看见有人把牛顿、爱因斯坦封为“科学圣人”?(只能说是某学科之父,因为科学是没有尽头的,而“圣人”是完美无缺的。)所以,我以为中医“医圣”的称谓只是中国传统文化封神意识在中医方面的一个体现,而事实上却成为了禁锢传统中医思想的一条锁链。    

   重温传统中医漫长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医理论的成长过程也是不断融入吸收譬如天人合一思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外来的“科学”元素的过程,这些理论成长的过程符合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医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健康规律、促进机体康复的一门科学,它和其他科学应该有着相似和兼容的特性。而今各种新的现代学科的进步,比如现代哲学、进化论、系统论、控制论、全息理论、黑箱理论、熵、混沌理论、弦理论等,宛若雨后春笋般散发着科学的理性光芒,而生物分子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基础科学也帮我们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传统中医理论应当对现代科学的诸多内容兼容扬弃,从而获得新生。    

   各种科学思想的理性融合、碰撞,是事物新生的常规路径,也是我们认知自然规律的常用方法。传统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点符合现代系统论的认识。传统中医的把脉望诊和现代全息理论非常相符,所以临床上有经验的老中医通过把脉望诊可以说出患者大部分症状或病情。但是,这种把两种表象通过临床经验联系起来的过程不过是卖油翁的“无它,唯手熟耳”而已,它只是停留在“术”的层面,而未深入到“道”的层面,因此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机体疾病状态要想恢复至健康状态,药用寒凉只能导致机体稳定在疾病状态,而药用温性才能改变原有状态,中医这种利用温性中药治病符合熵的理论。笔者创立的“中医否泰论”对这些问题(或现象)有足够的认识。  

   传统中医易于偏向宏观思考,是因其产生于当时落后生产力的特殊环境,无法形成详细的微观认识。但其“宏观”远不如现代人类对整个宇宙的观察,其“微观”也远不如现代科学对物质细微结构的观察。现代生物分子学剪接修复错误的DNA分子片段的碱基对可以治愈某些疾病,说明传统中医的阴阳平衡思想在微观上与分子生物学的临床实践不符!生物分子学某些结论说明物质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功能,结构(阴)和功能(阳)是二位一体的,也就是说阴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而非平衡不平衡的问题。宏观一点,比如厨房的结构和厕所的结构不同决定其功能的不同,微观一点,比如肝小叶肾单位的结构不同决定其功能的不同。病理上,比如肺组织心肌细胞结构的损伤必然导致机体功能下降及疾病的产生。否泰论认为身体的疾病状态是因机体器官细微结构被邪气破坏所致,疾病的轻重程度取决于器官组织被破坏的程度。自然界中我们可以看见花儿在阳光下开得更加灿烂,这是温度能量改变了花瓣的形态结构,也是生命富有生机活力的外在表现。根据系统论的相似同构性,我们可以列举很多这样的例子。   

   传统中医的阴阳平衡思想也不符合现代哲学的认识。按照现代哲学的观点来看,古代的“阴阳”概念非常接近“矛盾”这个概念。矛盾双方无非是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没有听说矛盾双方一定要保持某种平衡状态。既不存在平衡,又很难说明是两个问题,那就只能是“阴阳一体”。这种认识也暗合现代物理微观的认识--光的“波粒二象性”。传统中医的“辨证施治”可以理解为根据各个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这样却非常容易让医生坠入“治标”的陷阱中去。中医否泰论则紧紧抓住疾病矛盾的普遍性,有意忽略疾病的特殊性,因而抓住了“治病求本”的核心。因为所有疾病的共性都是:器官功能减弱、功能储备下降,阳气的衰微、免疫力下降、生命活力下降、生命提前枯萎等。所以否泰论温补阳气、温散邪气、温化寒凝、温通淤堵当是治疗一切疾病的基础。这也正是否泰论“一方治百病”的现代哲学理论依据。   

   传统中医理论的“标本兼治”是存在逻辑问题的。标与本的关系就是表象与本质的关系,表象往往是复杂多变,而本质往往比较稳定而隐晦。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常常需要应用逻辑思辨剥去外在的假象,方能认识内在的规律。所以说,更多时候我们看见的事物表象和本质往往是相反的,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治标,实际上极有可能是在伤本,这也是运用否泰论治本过程中可能出现表象会加重的原因。临床应用否泰论治疗时,发现很多时候慢性病患者会向急性病方向转变,也就是说慢性病的康复往往因为机体阳气提升抗邪有力而变成急性病从而得到彻底康复。对于目前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各种癌症患者,我认为首先要尽量使它变成一个慢性病,最后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更好的治疗结果。    

   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大多数生命的结构都是由细胞构建起来的,而更小级别的结构则是由分子、原子等基本粒子构建的。现代物理研究表明原子由内在的原子核和外周高速旋转的电子构成。这和传统中医理论的“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也有理论的相似之处。原子核质量较大在内是为阴,外在的高速旋转的电子是为阳。原子核含有多少质子及正电荷,那么外周都有多少电子与之相一致,微观原子核和外周电子的“平衡”是宏观物质存在的基础。没有这种基本“平衡”原子就会转化为能量,那么原子的结构就会消散,当然也就不会有分子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细胞了。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是阴阳一体最终极的理论基础。  

   在比较宏观的自然四季轮回中,我们可以看见太阳转移到南半球后,便是我们北半球的冬季,此时万物凋零、一片萧杀之气----草木枯萎、冷血冬眠、河流结冰、鱼沉水底、大地霜冻等俱是生命萧条之态。从我们身体的微观系统看也是一样,当身体阳气(功能)衰落之后,心、肝、脾、肺、肾等也是各有其不同的临床疾病表现,大自然的冬季和身体的疾病状态二者共同的本质都是阳气的衰微。内经云:善言天者,必验于人。现代系统论认为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人类是自然界这个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当然具有相似的同构性。由此不难理解阳气对整个人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所有身体疾患都是系统内部阳气功能下降的外在表现,不管它的临床表现多么复杂,其本质都是一样的。所以药用温补必如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夏至阳盛,生命灿烂。    

  我们知道生命就是向死而生的一段状态,死亡不过是这个状态的结束。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不管生死,物质总是不灭的,活着无非是疾病和健康两个状态的相互转换。疾病和健康不过是正邪两种力量在身体内部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正气足即功能好,则身体健康;邪气入里、消耗正气,导致机体功能下降,就会表现为各种不同疾病。因此,助阳抗邪是治疗一切疾病的关键。
    
  从逻辑上讲,风、寒、暑、湿、燥、火,只要是能够对机体产生伤害的,都是邪气,所有的邪气都是阳气的对立面,故而所有的邪气都得定性为阴寒之邪,所以说传统中医“热者寒之”的理论是错误的。熵律表明一个系统温度升高可以改变其系统的稳定性,机体要从慢性病的稳态中康复起来,给与温度热量才能使之进入另外一个状态(健康)。当然,我们身体内部的温度是有一个正常的波动范围的(36.3°~37.2°)。我们临床上可以观察到,机体温度过低是生命活力下降的一个重要表现,对于身体体温异常升高,我个人理解为机体阳气抗邪化热,这是正常的天道规律。作为医生只能利用规律顺势而为,帮助机体达成其愿望,方能获得稳定可靠的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一直是现代很多临床医生向往的东西。理论上讲,中医西医都是解决机体疾病问题的科学,应该会有一个汇合点。有点好比宏观的相对论与微观的量子理论也是需要一个理论交接点(弦理论?)。事实上不管何种科学理论都是人类对某个自然规律在某一层面的理解和描述,而宇宙空间直至万物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系统论的同构说明,其内在的规律也是统一的。我个人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就是从思想结合到以后临床结合的一个过程。传统中医偏胜于宏观方面,而现代西医偏胜于微观。传统中医要善于结合现代西医的微观发现,抛弃其部分错误的理论认识,比如:阴阳平衡、热者寒之、标本兼治、和解之法等等。而西医应该借用中医的整体观念纠正其过于注重局部的观念,比如:血糖降了糖尿病没好、血压降了高血压没好、尿酸降了痛风没好、肿瘤切除了人没了、肾衰竭透析指标下来了肾功能没改善等。这好比我们前行中,既需要抬头望远确定方向(宏观),也需要低头看路(微观),方能到达目的地,并且二者缺一不可。   

   近代西医的快速发展不容置疑,其根本原因在我看来,无非是西医搭上了现代科技进步的快车。B超、多普勒、CT、磁共振、微创介入、激光、5G远程手术、化学药物、基因筛查、放疗等等,皆是西医不断融入现代科技进步的结果。然而,西医在面对老龄化社会产生的日益严重的慢性病问题时,却显得无能为力。西医技术的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却是又陷入疗效瓶颈。这一尴尬局面促使政府和民众不得不重视另一路径的中医。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医的投入和扶持,不断放宽中医执业环境,然而中医在融入现代科技方面,依然显得非常守旧和封闭,更多时候只是在不断重复数千年前的低效而陈旧的理论及实践。其原因应该是绝大部分中医工作者缺乏现代科学精神和敢于突破的勇气。

  传统中医疗效不稳定、很难复制成功,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粗糙及不科学。看起来传统中医的辨证施治的理论很完美,六经辨证、八纲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等,其实这些理论层次深浅不一,完全不能“聚焦”,不能“同步”。比如说黄山莲花峰上的一棵松树,我们GPS定位一下,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确定了就可以随时找到那棵松树。而传统中医的辩证难以绝对精准,不同的老医生去辩证甚至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更多时候即便是辩证结论一致,用药后的疗效也不确定。因为它仅能给疾病一点粗糙的定性,这种既不能精准定性更没办法量化是其理论的先天缺陷,在这点上我们应该借用现代混沌理论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中医真正的发展不是多开几家中医馆,不是中医院医生队伍的壮大,而应是传统中医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并最终得到确实可靠的临床疗效。中医否泰理论在这诸多问题上应该是实现了重大突破。   

   传统中医治疗疾病,常常以记录医案的形式来明证疗效的存在。医生根据自己医疗实践结果写成的医案,主要是作为一种信息,方便医家相互交流学习以及中医文化的传承之用。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医案多如牛毛,而今我们却很难成功复制,比如阴虚证、湿热证等等。我想如果理论正确,不管谁来治疗临床疗效应该不会差得太远,好比现代卫星上天成功总是大概率的事件。再加上有医者理论水平参差不齐者;追踪病情虎头蛇尾未能详尽者;也不乏弄虚作沽名钓誉者,所以医案不过是绣花的枕头罢了。当然,应该相信只有科学含量高的东西才有大概率的成功机会,事实上临床大量的疑难杂症如癌症、艾滋病、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肝肾疾病、慢性心肺疾病、很多皮肤病等等传统中医很难治愈,现代网络使得疾病治疗信息传播速度增快,很多疑难杂症患者不远千里找到所谓的名医教授治疗也常常无功而返.....大家都是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治病,同样的方法论凭啥别的医生大部分治不好而你治得好??这只能说明是巧合,所以我不信!!理论上讲的很好疗效却不好,医生也不知道真正原因,这就是当代中医的尴尬之处。
我个人认为如果理论正确,临床疗效自然可靠,绝大多数疑难杂症患者最终可以逐步康复,并且理论用药的统一,慢性病患者也必然出现比较统一的康复路径,服药后逐步出现的症状群--时间窗应该接近一致(排病反应及玄冥症状),这时候还会担心没有医案证明吗?所以,虽然经常有人建议我积累医案,我说用否泰论治病哪一个患者不能写成医案?如果大部分治疗失败而只有少部分成功的可以写成医案,那说明否泰理论肯定是失败的理论,写几个医案又有什么意义??我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临床的疗效是检验医学理论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是科学的基本态度和要求。    

   本文根据自己微信建群公开看病近一年来对患者的病机解释归纳总结而成。若需具体了解中医否泰理论,可以网上搜索中医否泰论参考我的其他文章,也可以关注我的抖音wujuntaopitailun。一家之言欢迎拍砖!!请实名交流,或明确唯一IP地址。若是那些个穿马甲的‘互爱互助病友帮’帮主桔梗之魂以及百度中医吧上的杠精们还是闭嘴歇歇吧!!                   
 

 
 
上一篇:知名中医——吴俊涛
下一篇:知名中医——吴继武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版权所有:民间名医网-中科中新(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电话:010-89218016  
邮箱:18911881193@189.cn QQ:316065576 微信:18911881193  
京ICP备19016078号-2  
本站不提供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在线交易和产品咨询,个人购买者请到医院和药店咨询!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中医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中医负责,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名医网微信公众号 民间名医通讯录 客服微信